【资讯】闽都记忆 | 老福州人的运木方式与“花屁股”船
发布时间:Jun 6, 2023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九成,因此森林资源丰富。
福建所产之木统称“建木”,其中杉木称“福杉”。据《闽部疏》记载:“闽山所产,松杉而外,有竹、茶、乌桕之饶;竹可纸,茶可油,乌桕可烛也。”
明清时期,福州成为全国木材的主要集散地,其木材市场和辽宁省丹东市大东沟的木材市场被称为“大清帝国双绝”。闽西北浦城、崇安、光泽等县所出产木材,都经过闽江荟聚到福州。福州市场的木材除了供应本省自用之外,还运销到全球各地,主要运销的地方包括:上海地区、天津、广州、香港、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日本等地区。
如此巨大的木材出口量,必须有配套物流才可达成。福建先民们将原木用竹橛子与竹绳固定在一起,形成又长又窄的木筏,船员们在木筏上把控方向,让木筏从原木产出地沿着溪流、河道、闽江汇聚至福州,随后在福州等待用“花屁股”出运销往其他地区。
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展板所示的福州运木船
“花屁股”是指用鲜艳的彩绘来装饰船尾的涂装特征。这种涂装特征在福州运木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故福州运木船又被称为“花屁股”。
一位任职长江航运代理商的英国人邓耐利(Ivon A.Donnelly),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国帆船及各地方船型》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福州运木船(Foochow Pole Junk)的称法并做了详细的描述。邓耐利根据自己的考察,认为这些东南沿海常见的福州运木船是中国最大的帆船,其船只的全长在36至55米之间,载重量在180至400吨之间。他特别注意到福州运木船椭圆形船艉的生动彩绘,谓之为充满造船工匠的创意和表现力。
《长江之帆船与舢板》(1971年)
记载的福州运木船图纸
热衷研究中国帆船技术史的英国人沃斯特(G. R. G. Worcester) 在其1947年出版《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中的桅与帆章节,使用了大量的福州运木船的照片及插图进行解释。而在专门论述福州运木船的章节中,沃斯特则详细测绘了一艘船籍登记为1568的永利顺号,船只总长45米,宽9米。根据他的调查,硕大而航行性能良好的福州运木船大者有55米长,梁宽8.5米,小者也有18米长。沃斯特还首次对福州运木船使用“花屁股”(HUA-P’I-KU)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