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闽都人物 | 南宋三朝元老——郑侨

发布时间:May 26, 2023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image.png

 

福州文庙《科举鳌首 大魁天下》展览“闽都状元”篇中,展示了福州作为八闽之首,尚学之风浓厚。宋代,福州民间的读书风气颇盛,以经济上的发展和政治上的重视为依托,文化教育进入了繁荣阶段,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中心。特别是南宋时期,福州的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

宋孝宗乾道年间,七年中三次科举,永福县(今永泰县)连中三状元:宋乾道二年(1166年)萧国梁中状元,乾道五年(1169年)郑侨中状元,乾道八年(1172年)黄定中状元。出现了“三科三状元”的科举佳话。今天榕小博就带大家来认识这位“南宋宰辅”——状元郑侨。

 

image.png 

 

郑侨(公元1132-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永福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状元,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位居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嘉泰元年(1201年)以观文殿学士致仕,次年卒,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

郑侨一生清廉,敢为民先,卓有政声,史志赞:“侨端重简澹,受知三朝,在二府,不市恩干誉,不立党私好恶,世称之。”(徐景熹,乾隆本《福州府志》)他赤心奉国,敢于直言,曾多次上谏,著述颇丰,留有《奏议》《历官表》多卷。

 

image.png 

 

郑侨早年聪慧,平日相谈,妙语频出,颇得长辈青睐。不久便到了启蒙的年纪,长辈们为拜师一事大费了一番心力。郑侨家在龟岭,不远便是兴化军界(今福建省莆田市)。听闻兴化玉湖陈氏为士族之家,又新出了个榜眼陈俊卿而声名远播。且陈俊卿此人,秉性庄重,勤学成才,郑家长辈几番相商、几度相求,终于让郑侨拜入陈俊卿门下。郑侨因勤奋好学,性格忠厚,从不投机取巧,很得老师欣赏。后来,郑侨高中状元,与陈俊卿同朝为官,师生二人皆为南宋名臣,又都官至宰相,传为一段佳话。史载郑侨“端重简澹”,行事颇有陈俊卿之风。除郑侨本性纯良正直外,极可能因幼年求学,耳濡目染,与陈俊卿一系相承。

宋乾道五年(1169年),他在京城临安考中进士。殿试时,孝宗钦点他为状元,他的名字一下子誉满京城,也传遍家乡。郑侨中状元后获授镇南军节度判官。当地闹饥荒,他辅佐郡守,制定十几条救荒措施,及时救助灾民,后来被定为法令。

淳熙八年(1181年) ,郑侨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当时淮、浙一带发生饥荒,郑侨向朝廷请求调拨4万石大米救济灾民。制定生产自救措施,清除积弊,整顿盐税,发动民众修建长达500多里的水渠,为民办了一件好事。仅一年,灾区生产得到恢复,孝宗获悉郑侨的政绩后,龙颜大悦。不久,孝宗下旨召他入京城为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

淳熙十五年(1188年),孝宗委任郑侨为金国贺正使。郑侨到了金国,正值金国皇帝卧病在床,金国人为了侮辱宋国,就叫郑侨从东上阁门投递国书,郑侨持国书站立于大门前说:“东上阁门,那是臣僚上章之所,我奉大宋皇帝书来,须从此门投进,辱命之罪,死不足赎。”一直争论到下午,金国臣子见他意志坚定,便令他回驿馆,到傍晚,又派官吏威胁,郑侨始终不屈服。金国皇帝无奈,只好以礼待他。郑侨不受威胁,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归国后,皇帝极力称赞他不辱使命。

绍熙三年(1192年),郑侨以显谟阁学士任建宁知府。他减轻百姓赋税,很受光宗称赞,接着改任福州知州,他又减轻古田县百姓偏重的赋税。不久被调任建康知府。当时建康久旱,粮食欠收,他免除赋税,采取多种变通灵活措施救灾,百姓被救活了很多。之后他任龙图阁学士。

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登基,召郑侨为吏部尚书,不久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庆元元年(1195年),又任参知政事,即副相。庆元二年(1196年),任知枢密院事,成为军事最高长官,为收复失地,他积极选将练兵,参与军务讨论。庆元三年(1197年),他上疏宁宗恳请辞位,宁宗手诏留他,授资政殿大学士,又任福州知州。上任前,他向宁宗辞别。郑侨还故里后,再次上疏告老,于是以观文殿大学士退休。

 

image.png 

 

嘉泰二年(1202年),郑侨卒于故里,终年71岁,宁宗追赠他为太师、郇国公,谥忠惠。郑侨一生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曾任光宗、宁宗两代皇帝的老师,历官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职。他忠军爱民、政绩卓著,以“忠诚重厚”称誉朝野。其陵墓层壁上镌刻宋光宗赞郑侨语云:“朝野臣僚能如侨之爱民,则天下安矣”,墓碑曰:“宋太师郇国公郑侨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