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都记忆 | 大成门的门钉,竟然还有这些作用
发布时间:May 29, 2023 | 作者: 福州市博物馆
福州府文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 10号,是古代祭祀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南北依次二进院落,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由南往北依次有棂星门、前埕、大成门、庭院、佾台和大成殿;两侧有廊庑、乡贤祠、名宦祠和东西两庑等。
大成门是文庙正殿前的主门,又称仪门或戟门。宋崇宁三年(1104) 因大成殿得名为大成门,是通往大成殿区域内的正门。大成门有三门,平时只有左侧门开放,有重大祭典时才开启中间的门或是状元才可经由大成门中门入孔庙。门上没有彩绘神像,门上有门钉,七路乘七路(一扇49 颗)。
门钉在古代又称为“浮沤钉”,浮沤就是水面上的气泡,借以形容门板上的门钉仿佛是漂浮在水上的气泡,门钉通常钉入门板一寸左右。
门钉按质地分为铁质、铜质、木制、石质四种。铁质门钉一般使用在早期寺庙建筑的板门上,以唐、宋时期居多;铜质门钉则大量使用于明清时期,并且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朱门颜色相匹配;清晚期偶尔也有木质门钉出现,用圆木旋出钉形,涂上黄色,一般体量较小,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门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石乳钉,用于地下墓室石门上。陵寝的地宫,木材容易糟朽,因而地下的墓门多用石材制成,石乳钉是在石门上剔凿雕刻而出成钉形,偶尔也发现有用沙石掺和而豁成的门钉。有的时候,为显其高贵地位,还在石乳钉上涂以金。现考古发掘证明,唐代曾有绿褐色门钉。辽代有黑彩色门钉。
最初,门钉的用处是加固。那时候,一扇大门往往用几块木板拼起来。时间一长,就难免会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人们就在门板里头穿上木带,从外面再加上一排木钉,让大门更加牢固。
有的专家认为: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
后来到了明朝和清朝,富贵人家的大门上使用了铜钉,还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红色的大门相映成趣,分外好看。这时候,门钉就具有了装饰意义,具备了美化功能。
许多人将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误解为不设门钉的平民百姓家,其实不然,刘禹锡所谓的“白丁”指的是知识浅薄的人而不是平民百姓。门钉的数量和排列直到清朝才做了明确规定,违规使用门钉,有僭越的嫌疑,在此之前门钉并不承载代表等级的作用。
清朝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的材质和数量有着明确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一旦违规,将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处罚。
古建筑雄厚的大门钉上一排排精美的门钉,显得更加禁锢,同时却又给人带来另一种美的享受,也蕴藏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