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云上见福 | 福建历史名人坚守的“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发布时间:Apr 15, 2022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20413154811.jpg 

 

福建,是全国唯一名字冠福的省份,而福建人对“福”的理解,也有着比字面概念更广阔和深远的意义。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不恋官场,在福建多地讲学,不仅福泽一方,思想理论更是影响后世;还有作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说出“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林觉民……从古至今,福建人用自己对“福”的理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整个民族。

 

1、朱熹:讲学传道,福泽八闽

《宋史·朱熹传》中写道:“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说的是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二十七年,朝中做官仅四十日。朱熹不留恋官场,而是将时间都用在著书立说做学问上。他四处设馆,讲学传道,传福四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南平、漳州、福州等地都有朱熹开办的书院,门徒更是遍布福建各地。在他的影响下,福建书院兴盛,向学氛围浓厚,朱熹及其追随者形成了闽学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不仅在福建教书育人,福泽一方,还在福建多处留下了“福”。在福州市永泰县嵩口一处崖石上,有一个“福”字题刻,据《永泰县志》,此为朱熹题字石刻。而在福州市区的乌山,也有一个字径4.25米的“福”。据《乌石山志》记载:“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朱熹)楷书福字丈余,镌石。”但原先的福字因年久被毁,2009年4月在乌山北坡紫清园重建福字坪时,将永泰的朱熹“福”字题刻拓于白猴洞左侧的大岩石上,左边镌刻着朱熹晚年字号“晦翁”。在福山郊野公园,高约4.4米的巨大“福”字,则拓自乌山的朱熹“福”字,它是福州迄今最大的“福”字摩崖题刻。

 

微信图片_20220413154818.jpg 

 

朱熹创办的书院许多保留至今,题刻的“福”字也成为市民、游客瞻仰的名地。这位出生于福建尤溪,被誉为孔子之后第一儒的儒家圣人,如今仍在以他的方式影响着这方土地。

 

微信图片_20220413154822.jpg 

 

2、林觉民:牺牲吾身,谋福天下

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下了《与妻书》,表达了对妻子陈意映的无尽爱恋,以及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深沉的爱,其中一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更是道尽了为谋天下人之永福,牺牲个人幸福的大爱精神。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林觉民出生在三坊七巷。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后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前3天,林觉民夜不能寐,他提笔将对妻子说的话写进了信中。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受伤被俘,后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微信图片_20220413154826.jpg 

 

不久后,身在福州的陈意映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小包裹,里面是两封家书,其中一封便是《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中流露出“吾至爱汝”而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情感,将一己之爱扩展到对普天下之爱,既缠绵悱恻又有“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豪情万丈,如今读来仍令人热泪盈眶。

 

3、林则徐:苟利国家,祸福不避

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震动世界,而他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彪炳千秋。其中蕴含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福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出生于侯官县左营司巷(今福州中山路19号)。林则徐13岁考中秀才,19岁考中举人。1811年,26岁的他第三次参与会试,考中进士。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东禁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遭构陷、指责,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1841年,在赴戍途中,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林则徐满腔愤懑作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首,写下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体现的不计较个人祸福,愿为国家献身的铮铮铁骨,至今撼动人心。

 

微信图片_20220413154830.jpg 

 

如今,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林则徐纪念馆(林文忠公祠)中,御碑亭两侧柱子上正刻着这两句千古名句,游客往来熙熙攘攘,多会在此停留。这位福建人的祸福观,仍发挥着它强大的影响力,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来源:福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