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见盏如面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盏的烧制技艺

发布时间:Apr 18, 2022 | 作者: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见盏如面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盏的烧制技艺

 

疫情形势又趋严峻

昙博与您共克时艰

为了丰富广大市民朋友们

在疫情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

昙博特推出“云上观展”系列

 

这期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风靡一时的贡御之品究竟是如何烧制而成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盏

 

我们知道建盏之所以能完美契合宋代的点茶风俗,首先在于它乌黑发亮的颜色和厚重的器型。而建盏之所以能呈现“铁胎黑釉”,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特殊水土

建盏,是福建省南平建阳区的特产,烧制建盏的建窑遗址主要位于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这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建盏”也因此得名

 

微信图片_20220418095116.png 

 

建盏的原材料都是采用当地的红、黄土等粉碎加工后制成的,因含铁量较高,烧成的瓷器胎骨厚实坚硬,手感厚重,叩之有金属声,颜色也比较深,多为黑色、灰黑色、黑褐色等,因此俗称“铁胎”;又因其中含有较多沙粒,所以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也较粗,看起来像“桃酥饼”。建盏的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呈色也多为黑色。

中国陶瓷从烧制以来,在外观上普遍追求颜色的清浅,故釉由黑变酱、再青、再白、再到最后的透明无色。在器皿的造型追求上也是秀雅轻薄,保证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装饰性。然而建盏与它们却是恰恰相反的路子,颜色深沉,形体厚重,大巧若拙,大雅若俗。所以建窑虽然创烧于唐代,但一开始并不讨喜,只是作为民间用瓷,直到宋代点茶之风盛行,才得到皇家和上层贵族的青睐

 


一窑只烧一器

 

历代官窑往往不只烧一种器型,而建窑在宋代虽“民窑官用”,却只专注于烧“盏”。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专注,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精品。

建盏的器型大多口大底小,形如漏斗。口沿较薄,制坯的时候越往下,坯体就越厚。盏腹底部的厚度甚至会达到口部的2倍左右,这种器型也会让整只建盏的重心相对较稳,在点茶搅拌的时候不容易翻倒

 

微信图片_20220418095138.png 

(宋代粘连匣钵中的黑釉盏)

 

为追求产量,很多瓷窑都会采用覆烧法,即碗口朝下叠烧,而建窑采用的都是正烧,这是一种利用匣钵盛装坯件的烧制方法。一钵一器,有效避免了烟火以及落灰等一些杂质污染器物的表面,保证了釉面洁净,并可使坯体受热均匀,提高了烧制成品的质量。

建盏大多为浅圈足,在盏底的足根处常看见有修刀的痕迹。在足的上方还有一圈痕迹,那就是止釉线,在上釉水时不得超过它,这样避免在烧制的过程中底部发生粘连

 

微信图片_20220418095144.png 

(现代仿兔毫盏)

 

我们常会看见建盏的盏腹有类似釉水将要滴落的样式,这叫做“挂釉”,又称“釉泪”。这是由于建盏的釉水普遍肥厚,口沿朝上正烧时,釉汁流动而自然形成的

 


半需人力半赖天工

 

建盏的烧制流程与其他瓷器大致相同,都要经过选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建盏从制坯开始就精益求精,把人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它迷人的釉色却是自然造化而成

 

微信图片_20220418095150.png 

(宋代黑釉建盏)

 

微信图片_20220418095154.png 

(宋代兔毫建盏)

 

入窑时施的都是黑色釉,但出窑时建盏釉面却会呈现多种纹理,有通体乌黑如漆的乌金、均匀细密的兔毫、点点滴滴的鹧鸪斑(油滴釉),还有光彩夺目的曜变天目……

这种现象在陶瓷界中称之为“窑变”,相同的材料,在窑中放置的位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烧出来的纹样、釉色可能截然不同。一窑瓷器,最终会有多少成品,又会呈现出什么纹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瓷工,也无法预料。每只建盏可以说都是半需人力半赖天工的伟大艺术品。这种神秘莫测,更增加了建盏的名贵程度

 

来源: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