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榕”情世遗|以“古”闻名,福州绝非虚谈!
发布时间:Jul 12, 2021 | 作者:遇见福州
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很多人印象里
她是一座以“古”闻名的城市
古城、古塔、古镇、古村、古桥......
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如今在福州依然随处可见
历经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完整如初
古塔屹立一方,古桥跨过江河,陪伴着这座城市一起历经岁月荏苒。古镇和古村,为我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印记。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古韵福州,走进历史时光里!
古塔
有人说,一座塔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美学等诸多元素,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游览一座宝塔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藏的许多美好祈愿。
乌塔
“三山”与“两塔”,一直是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三山” 里的乌山与于山,正是乌塔和白塔的所在地。
乌塔位于福州乌石山东麓,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以黑色花岗岩建造,通体乌黑,所以又被人们称作“乌塔”。
乌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石塔,通高34.74米,造型雄伟端庄、古朴浑厚。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内层层有石阶通道,接连层廊串连至顶。
白塔
与乌塔对望的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位于于山山麓,该塔是唐代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超度父母亡灵而建造的,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白塔原先并不“白”,明代嘉靖年间宝塔遭遇大火被焚毁,后来经过乡绅张经等筹资重建,建成后用白灰粉刷塔身,因此后来得名"白塔”。
白塔与乌塔相距不远,是福州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双塔的灯光就会点亮,一黄一白的两座灯塔在夜色中美得格外瞩目。
罗星塔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有马尾港,港上有罗星山,山顶屹立有一塔,这就是著名的罗星塔。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也是闽江的门户标志,有着"中国塔” 的美誉。
罗星塔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原为木塔。明万历年间被海风摧毁,当时福州外贸兴起,需要一个港口标志。
因此,罗星塔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改用石砌,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塔座直径8.6米,高31.5米。晚上塔顶灯光四射,引导航船。
到罗星塔打卡,可不能错过“罗零基准点”标志。其位于罗星山北侧,据说当年为避免往来频繁的商船触礁沉没,清政府请来了德国工程师,对闽江下游水位和流量进行系统观测,确定了以“罗星塔水准零点”作为闽江罗星塔段最低水位固定观测标记。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水位国际标准,即海拔原点。直至1992年,全国统一采用黄海零点,罗零基准点才停止使用。
而今,人们依塔而建,开辟岀一座公园——罗星塔公园。漫步园内,绿树环绕,登高望远,这里成了市民游客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圣寿宝塔
沿着长乐郑和公园的石阶而上,远远望见一座石塔巍然屹立,它便是圣寿宝塔。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建成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原是为宋徽宗祝寿而建,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八角七层,仿木楼阁式石构,高27.4米,二层塔檐“圣寿宝塔”石匾至今保存完好。塔内的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塔的样式、构造、做法都极具地方特色。
从圣寿宝塔的位置来看,你一定发现了端倪。不错,圣寿宝塔当年是俯瞰太平港的瞭望塔,也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进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圣寿宝塔屹立千年,见证了六百多年前,郑和船队在长乐太平港伺风开洋、扬帆远航;见证了如今海上丝绸之路,再续华丽篇章。
以上五图:常来长乐
古桥
古代福州的繁荣同样需要水陆交通的便利,这就要借助桥梁、古津渡、驿路、街亭。福州的建筑文化是辉煌的,古桥谱写了极具特色、极为精彩的一章。
三通桥
横跨三捷河两岸的三通桥,已陪伴双杭的人们走过了无数岁月。三通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桥栏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至今保存完好。
所谓"三通”,是指城内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河流、水位没改变之前,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退潮的奇观,令人拍手叫绝。
作为一座人行桥,三通桥桥面坡度并不大。桥下三捷河缓缓流淌,桥上游人如织,步履不歇,很是热闹繁华。
夜晚时分,三通桥更是“盛装打扮”,灯火绚烂,波光闪烁,美景自成一派。
星安桥
“一桥飞架,两铺相通”。星安桥位于上下杭星河巷三捷河上,连接旧时双杭的“福星铺”和苍霞洲的“安乐铺”,桥名各取一字而来。
建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的星安桥,嘉庆、光绪、宣统和民国年间都曾重修过,石构拱桥,二墩三孔,墩船形,桥长100米,跨长18米,宽2.1米。
图:郑尚静
与三通桥相比,星安桥更为秀气,来往的行人也更少一些。但在古时,星安桥可是商贸往来的交通要塞,当时两岸商家云集,桥下舟楫连云,这番胜景你可知道?
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星安桥仍充满生机与活力。走在桥上的石板上,依稀望见那段热闹的过往。
双抛桥
走过三坊七巷林觉民故居,有一座被榕树簇拥环抱的石桥,桥上有红绿相间的遮雨亭。看似不起眼,却是福州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双抛桥”。
双抛桥原名合潮桥,又称会潮桥。过去,桥下的河水一头通向元帅庙河,一头连接白马河,两河的潮水在此汇合。明《闽都记》称:“二潮吞吐,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
而“双抛桥”这个名字的背后,藏有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古时候,居住在合潮桥边的邱家儿子与何家女儿从小青梅竹马,没想到娶亲之日,杨桥巷上的胡家恶少拦路抢亲。何家小姐宁死不从,半夜逃回丈夫家。胡少爷带人将邱、何夫妇捆绑。夫妇俩一路反抗,胡少爷将夫妇双双抛入合潮桥下河中,活活淹死。
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两棵榕树合抱,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感其忠贞,便将合潮桥改名为双抛桥。
双抛桥长约9米,宽约3.5米,南北走向,始建于唐代,历经数度修建,现今看到的双抛桥及亭是清光绪丙午年重建的,保留着百余年前的风貌。
如今,桥边两颗古榕,依旧相偎相依。行人来往,游人在桥亭落脚乘凉,让双抛桥的故事口口相传。
以上七图:常来长乐
迥龙桥
在闽安古镇前有一条横跨江面的长桥,这就是迥龙桥。迥龙桥始建于唐朝,又有飞盖桥、沈公桥的别名,是连接邢港与闽安村重要的交通通道,也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
迥龙桥,为五孔唐代石桥,这在中国建桥史上极为罕见,对中国的桥梁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样的巨石当年是如何吊装上去的,迄今仍让人们百思不解。大家到此打卡时,不妨大开脑洞,大胆猜想。
过桥时,一路都是惊喜。迥龙桥桥面两侧护石栏杆有36根拱柱,每根柱端都有精巧的石雕。石狮、宝奁、官印等石雕惟妙惟肖,更是深含寓意——石狮象征保护神、宝奁为女子盛装嫁妆用的百宝箱、官印代表政权,极为讲究。
走在宽厚的桥面上,耳畔掠过清爽的凉风,远眺闽安村的美景,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
万寿桥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琼河则是闽江的支流,而其最重要的河段是位于台江万寿桥下的新港河段(旧称河口)。
早在北宋元祐年间,河口就是福州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河口创造了一段繁华的朝贡贸易时光,更成为中琉经贸文化交流的见证。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寿桥应运而生。
万寿桥位于南公园正门左侧的一个巷子里,桥中间两个桥墩皆是船状,迎水面作分水尖型,用于减轻常年的急流冲击。
在桥的两端,各植有一株榕树,其躯干向前伸延,覆盖了整个桥面,成为临近住家夏日避暑遮阴的好去处。
以上三图:福州新闻
踏上古桥,看桥下河水清清,河畔绿意葱茏,很有氛围感。
来万寿桥打卡的朋友,不妨去柔远驿参观一下。柔远驿,俗称琉球馆,是古琉球国使者和商人住宿安顿的居所,现为福州市对外友好关系史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图:福州市台江区博物馆
古镇
岁月悠悠,给福州遗留下了众多古(村)镇,它们古色古香,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韵,还有保留着原生态的闽都风光。
闽安古镇
闽安古名“迥港",取自“安镇闽疆”之意。作为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千年古镇,闽安被誉为福建沿海第一门户。
唐朝时,闽安已设巡检司衙门;宋代时,闽安列福建四大名镇之首;元明清时,沿袭为军事与海上贸易重镇。这里又千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和古战场,保存有大量唐、宋、元、明、清文物古迹。
闽安古镇的含金量,可见一斑。因军事而兴盛,因良港而繁荣,千百年来闽安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登上气势恢弘的闽安楼,凭栏远眺,可以俯瞰整个闽安镇。望见迥龙桥、亭江炮台、闽安协台衙门、水门道古码头,历经风雨洗礼,虽不再繁荣热闹,多了一份宁静安然。
嵩口古镇
嵩口古镇,是福州市唯一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闽中重要商埠、水陆交通枢纽。
这座千年古镇,留存了100多座明清古民居,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古民居星罗棋布,鹤形路环绕其间,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古渡口,由鹅卵石铺成的的直街和横街,都是嵩口不容错过的风景。
除了深邃、幽远的千年古韵,嵩口有你看不厌的青山绿水。一条大樟溪蜿蜒流淌,群山环抱的古镇,永远治愈人心的力量。
当地独有的葱饼、九重糕、水晶饼、美人糕、李菇等美食,更是令人食指大动。在这里度过一晚,让人从“胃”到“心”都无比满足。
螺洲古镇
螺洲古镇位于福州南台岛东南端,南临乌龙江,北、西分别与城门镇、盖山镇相连,旧时也被称作“百花仙洲” 和“橘洲”,后来因田螺姑娘的传说而得名“螺洲”。
螺洲分为店前、吴厝、洲尾三个村落,陈、林、吴三姓族人在此聚族而居。这里自古英才辈出,走出了陈宝琛、吴石、陈岱孙等历史名人,素有“小福州”之称。
走进古镇中,千年历史尽现眼前。螺洲孔庙、陈氏五楼、尚书第、吴石故居等,点缀古镇间,将人文轶事娓娓道来。来螺洲古镇走走吧,感受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定海古镇
定海古镇位于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依山面海,古称“亭角”,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作为省会福州重要的海防门户,定海古镇有着“会城重镇”之誉。至今南城门上还镶着一块明代石匾,上刻“会城重镇”。
定海丰富的海洋文化中,深藏着历史底蕴。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治闽时,在定海开辟了甘棠港,为当时福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定海是中国第一个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定海湾曾进行过我国最早的水下考古,打捞出许多文物,发现许多宋元以来的沉船和船上载运的陶瓷等外贸商品。此后,定海的考古发掘,更揭开了白礁沉船遗址的神秘面纱。
梅花古镇
图:甘梅月摄
梅花古镇,也称“梅城”,古代因山多植梅花而得名。古镇位于长乐,倚山靠海,拥有”闽江南喉”之称,是闽江口海防要津,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名港、历代军事之要塞。
图:李婷婷摄
这里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民居、百年古建筑随处可见。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朝海防古城墙、蔡夫人庙、乡约所、林位宫等,还有明代万历年间的“清官碑”。
图:李婷婷摄
镇上的悠悠古巷,承载着古镇的数百年历史;红裙刺绣、船模制作等传统非遗宝藏,在这里延续传承。在古街上漫步,或者去海边走走,都能收获旖旎的风光。
图:徐文宇摄
古村
风光旖旎的自然风光,传统古朴的乡风民俗,深厚的历史底蕴,福州古村的故事一直都在继续。
琴江满族村
中国至今唯一一个家家户户保存有"六离门”,以示“永不投降”跨海作战的村庄;中国唯一一个两百七十多年间村民曾参加中国所有跨海作战的村庄;中国东南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满族村,至今仍沿用满州话,成为福建唯一的“北方语言岛”。
如此多的唯一,如此令人感叹的“履历表”,都属于琴江满族村。琴江村位于风光秀丽的长乐区航城,村里地理形状恰似一把古琴,村子紧贴闽江入海口三江口上,江流淙淙、如琴如瑟,故而取名“琴江”。
当地还保留着大量完好的古迹及满族文化,被誉为八旗文化的“活化石”。这里有许多很有特色的民居,如赖府、协府口黄公量宅、帅正街的许宅等。
穿梭其间,体验一把穿越之感,在满韵清风、衣袂摇曳中,感受满族特色文化。
图:最美长乐
林浦村
林浦村,古时称为濂浦村。这里山川秀丽,风光宜人,北临闽江,南靠九曲山,与鼓山隔江相望。
据《濂江林氏家谱》所载明林镠的序云:“稽我远祖,五代间自固始入闽,卜居斯乡。因用吾姓而名乡之浦,岐曰林岐,桥曰林桥。”可见林浦村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子及周边保留着唐宋以来大量的文物,胜迹如林。来到林浦村,迎面可见“尚书里”的石牌坊,上面记载了明朝林元美及其子孙“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荣耀,至今显赫依旧。
还有宋帝行宫、陈丞相祠、瑞迹寺、尚书家庙、进士第、濂江书院等古建筑,名胜古迹遍布林浦村。
这个人杰地灵之地,贤人辈出,千年来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穿行于此,好似穿梭在古老久远的时光隧道。
来源:遇见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