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文物三维建模:闽侯县文物保护新举措
发布时间:May 11, 2021 | 作者:闽侯县博物馆
闽侯县
位于闽江下游
福州市区西南
呈月牙形拱卫福州
素有“八闽首邑”之称
这里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
作为福州的山城,闽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文物点388处。是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是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与重要见证,保护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题中之意。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代,将科技手段融入文物保护,是文物守护人员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物测绘方式
过去,传统文物测绘主要采用全站仪、钢尺、测距仪等测绘工具完成外业数据采集,作业效率不高,文物的细节信息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且经常要攀爬到梁架、屋顶等部位进行测量,容易对文物造成损伤。
闽侯县率先在文物保护测绘中应用
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
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建立健全文物信息化管理平台,闽侯县率先委托福州市勘测院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平、立、剖”测绘及三维模型建模工作,利用高新技术方法,采用空地一体化的现代测量技术,实现地空720度的覆盖,详细、全面记录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价值特色和保存现状。
▲无人机航拍
空中采用无人机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在内的文保单位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航拍,并基于倾斜摄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形成可浏览可量测的实景三维模型。
▲昇平人瑞坊三维模型
▲尚干庵塔三维模型
▲三维激光扫描
地面则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主要测量手段,对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室内和立面构件的空间位置、尺寸和纹理进行精确记录,辅以全景摄影技术,更全面、直观的记录、呈现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三维空间信息。三种测量手段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完整记录文保单位的现状信息。
▲永奋永襄厝点云成果
▲岐山寺点云成果
▲斗栱细节点云
▲角洋张梦祖居成果叠套点云切片
兼具效率与精度优势
空地三维技术助力文物保护
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巨大优势,对闽侯县文保测绘工作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不仅大大提升了测绘工作效率。同时获取的信息量更大,精度更高,价值更丰富。不仅有利于记录文物的细节和价值要素,而且更容易发现文物尤其是传统民居存在的结构变形隐患,为文物的保护修缮与日常维护提供精确可靠的依据。这是闽侯县首次利用新技术开展文物三维数字化测绘建档工作,开启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