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福州市博物馆网上送展系列——东汉陶灶
发布时间:Mar 24, 2020 | 作者:
灶是人们日常烹饪食物的重要生活设施,《释名·释宫室》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陶灶是汉代时期非常典型的陪葬器物,是当时仿实物缩小制作的明器。福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东汉陶灶长31.5厘米,宽17.4厘米,高9厘米,于1998年在福州市华林路省农业厅办公楼用地出土。仓、灶、井是我国汉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品,经常是成套出土,但1998年出土的灶只有陶灶、铁锅,并无仓、井出现。馆藏的东汉陶灶材质为砂陶制成,器形为船形,未施釉。上置两口铁釜,设灶门。此陶灶虽然是素面,没有任何纹饰,造型简单,但胎质紧密,品相较好,仍不失为一件珍贵的藏品(见图)。
陶灶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反映了汉代人们“以生事死”的思想观念。在汉代人们的观念中,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世界并无差别,为了让死者在死后还能继续生前的生活,生者要力所能及地为死者准备一些所谓的日常生活器具。加之,汉王朝吸收秦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墓葬方面推崇薄葬,这就使得廉价、普通的陶器作为陪葬品成为主流,因此在墓中陪葬陶灶的习俗逐渐盛行起来,与陶灶相配套的锅、仓、井等也理所当然地出现在陪葬明器的名单中了。陶灶能成为日用陪葬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古人对饮食的重视。早在商周时期,民间就有祭灶的习俗,并逐渐衍生出灶王爷及相关的传说与民俗,这应该也是对饮食文化推崇的一种表现吧。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公众号)
- 上一篇: 【资讯】福州市博物馆线上送展系列──百宝嵌砚盒
- 下一篇: 【资讯】非遗宅急送——福州同利肉燕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