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喜讯!福州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授牌

发布时间:Mar 19, 2019 | 作者:


喜讯!福州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授牌

       3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市举行。会议总结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并进行命名颁牌,包括福州市在内的30个城市被列入示范区名单。福州市人民政府李春副市长代表我市接受牌匾。

   ▲经验交流会现场

   ▲李春副市长(左二)代表我市接受牌匾


这标志着

我市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啦!

让我们回顾一下三年多来的创建之路~

2015年8月

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2017年6月

迎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的中期督查

2018年8月

迎接文化和旅游部终期实地检查验收

2019年2月

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

2019年3月

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命名授牌仪式


经过三年多的创建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快跟小编一起看看

创建工作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哪些文化福利吧!


一、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

实施文化惠民服务工程

实施文化扶贫共享工程


1. 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

建成一批大中型文化设施海峡奥体中心、福州市图书馆新馆、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等70个市、县大中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开放。


全面提升基层文化设施。顺利完成17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1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达标提升任务。


加速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建成投用“福州数字文化地图”服务平台及52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市公共文化场所实现WIFI全覆盖


2. 实施文化惠民服务工程

不断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六进”活动,三年来服务群众120多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年均超过2.7万场,“戏曲进乡村”演出每年超过一万场,行政村联网率从85.7%提高到90%以上。


创建了一批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一乡(街)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牌”活动,形成了 “激情广场大家唱”“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等八大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全市已设立380个服务基地,注册文化志愿者1.5万人,“艺术公益课堂”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3. 实施文化扶贫共享工程

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工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促进文化共享。实施农家书屋“一对一”帮扶共建项目;持续举办“新福州人歌手大赛”活动;开展“艺术扶贫”工程。



二、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政策法律运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加大投入力度2017年度财政拨付17.7亿元,增幅达15.72%;2016年、2017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分别为215元和246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补齐配强文化队伍。大力推广“统一配送文化专干”模式,创建期间,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机构新增人员530人。


2.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近40个成员单位的作用,共同配合支持创建工作。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出台《关于推进福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共享的实施意见》,推动文化设施和资源共建共享。


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和“一线考察干部”工作,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确保督导考核全面客观。


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开通服务热线、媒体征求意见、网络点单点赞等形式,让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和评议。


3. 加强政策法律运用

出台政策支持。市委出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落实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


4.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市先后筹集了8亿社会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三、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整合省会资源

开发海丝资源

挖掘名城资源

用好侨台资源

传承非遗资源


1. 整合省会资源

积极依托、整合丰富的省级文化资源,提升创建工作的档次和水平。比如,与福建广电网络合作开发“福州文化云”,实现资源共享;与省歌舞剧院共同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文艺巡演,合作打造歌舞剧《茶道》等。


2. 挖掘名城资源

坚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古建筑的合理利用,将其打造成文化活动阵地。比如,在三坊七巷建立了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在仓山区烟台山林森公馆内,设置绘本主题图书馆等。


3. 开发海丝资源

加强史迹保护和开放。出台《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依托郑和遗存、马尾船政等史迹,开展研究、宣传和展示活动。


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集中展示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与西安市共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2017年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电影节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名嘉宾参加。


4. 用好侨台资源

加强对台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合唱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被国台办评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两马同春闹元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强与华侨的文化交流。举办了四届“世界福州十邑春节联欢晚会”,在海内外乡亲中产生深远影响。


5. 传承非遗资源

不断加大以闽剧、评话、伬唱等福州戏曲曲艺艺术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形成了“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格局。比如,闽剧《林则徐复出》《兰花赋》等先后参加国家级展演并获奖;成功申办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



四、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文化服务模式


供给便利化

服务社会化


活动品牌化

发展均等化


投入多元化

队伍专业化


1. 供给便利化创新

推广“公益点单点将”“场馆换服务”等便民举措,促进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提升服务效能。特别是“鸟巢书屋”模式,在中期督查被列为第三批示范区20个特色亮点之一,目前全市已建立600个“鸟巢书屋”,方便了农村山区学生的阅读。


2. 活动品牌化创新

通过开展“一乡(街)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牌”活动,创造出“社区文化艺术节”“百姓舞台梦想秀”等广受市民欢迎的基层文化品牌。


3. 服务社会化创新

推广“一老一少一普”社区综合文化服务模式,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比如,福清市“黄檗文化促进会”、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礼乐研究会”,在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4. 发展均等化创新

省、市、县文化部门与35所边远贫困山区学校结对,通过培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173个市直文明单位与农村农家书屋“一对一”帮扶共建。


5. 投入多元化创新

推广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市场运作“三三制”融资的长乐模式;推出公共文化资金规范管理的闽侯样板,对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性质用途、使用范围、拨付办法、监督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


6. 队伍专业化创新

推广“统一配送文化专干”模式,配齐配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与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创新“二元制”戏曲人才培养模式。


      下阶段,我市将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为契机,利用文旅融合的有利条件,出台《福州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满意度。重点开展五个“一批”建设工作。

一、完善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长乐“三馆三中心”、仓山区文化综合大楼等一批场馆建设,完成第三批3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助机建设、福州市美术馆新馆(黄培松故居)装修及福州画院、福州市图书馆和九日台音乐厅提升改造工程。指导各县(市)区在2019年完成27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


二、打造一批高级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组织各县(市)区在2019年将全市3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38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高级版(3.0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高级版中心打造乡村文化传习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特色文化展示、特色非遗传承、特色风貌保存、特色业态发展。


三、推出一批农村特色文化品牌

       进一步打响“文化惠民·七进”、“新福州人歌手大赛”等活动品牌,力争再创1-2个叫得响、受欢迎的新品牌。继续开展艺术扶贫、文化志愿手拉手等惠农文化活动,组织市文旅局属16家基层单位与乡村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组织专业院团和民间剧团深入乡镇、村居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


四、提升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镇

       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公布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信息及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落图定线工作。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基本建设、土地征收等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充分挖掘闽都文化资源,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打造15个特色文化街区,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乡村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创新乡村文物合理利用模式。


五、培育一批农村特色文旅产业项目

       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发展漆器、寿山石雕、根雕、竹编、纸伞等特色传统工艺产品,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文创产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力争实现乡村旅游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推进庄寨保护与开发,开发特色庄寨旅游产品。持续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做好11个市级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创建指导和验收,培育和创建2个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18个特色村,打造2个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6个星级旅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