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都记忆 | 怀安古渡:福州古港海上贸易的有力见证者
发布时间:Dec 15, 2023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江水凌波
古渡悠悠
“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
风水云已变,我行安得停?
离樽枉群贤,独醪愧先倾。
谈笑不知倦,但觉江水清”。
数百年前,一代大儒朱熹
曾乘舟东下,经石岊江,
在淮安渡口停泊上岸,
驻足赋诗,与福州结下不解之缘。
千百年间,时光飞逝如流水,无数身影匆匆而过,唯有它们始终静静守候在此。虽已经上百年不见舟楫往来,但这一座座古码头,早已成为悠悠千年时光在福州的停靠点,为这片土地铭记着每一段过往。
福州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通商口岸,福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仓山区的这些码头古渡,更是福州古港海上贸易的有力见证者。
下面,小编要介绍的
这个千年古渡
就是仓山怀安
著名的接官道码头
——芋原驿古渡。
访怀安古渡,读岁月独家记忆
在福州南台岛的最北端,有一个古称怀安,今称淮安的村庄,因村前有座石岊山,故又称“石岊”。淮安村是古代福州的一座瓷都,明王应山著的《闽都记》中写道“石岊江头,南行以舆,北以舟。皇华使节往来络绎”,寥寥数语,便可道出昔日繁华。
怀安窑址位于提统抚后方的石岊山
因石岊山上的洪塘窑和怀安窑的优势所在,从宋时起,村口的芋原渡口即为福州与日本陶瓷交易的一个重要码头,从建窑、哥窑、汝窑等地运来的瓷器都汇集于此,与外来的商船交易每到此时,码头都甚为热闹。
滚滚闽江自西向东一路奔流,南台岛最北端的淮安,被一座石岊山一分为二:乌龙江与白龙江(今称闽江)。乌龙江江面宽广,水流平缓,得天独厚,早在唐朝就被开辟为渡口,成为当年僻处东南的闽都与外界沟通的通道。这个千年古渡,就是大名鼎鼎的芋原驿古渡。
芋原驿古渡盛于唐朝,渡口为古时接官道码头,怀安惟一保存下来的接官道。千年前朝廷派来福州上任的官员都从这里弃舟登岸,来到当年僻处东南的福州,闽都丰饶物产也在此装船起航。厚厚的条石铺就的古渡码头,一直延伸到江中。轻轻踏上石板,用眼神摩挲那些风侵浪噬的痕迹,仿佛时间的足迹历历可见。
寻怀安古窑,听千年繁华过往
从渡口出发前行数十步,就是怀安古窑址(今称淮安)。从南朝到唐朝,两百多年,怀安窑窑火不熄,烧造出来的青瓷,釉清透亮,典雅清新,她们曾随登船出海,足迹遍及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备受海内外民众喜爱。
怀安窑出土西晋青釉双耳鸡首壶·福州市博物馆馆藏
随着怀安窑的兴盛,到宋朝,芋原渡口已成为福州与海外进行陶瓷交易的重要码头,从建窑、哥窑、汝窑等地运来的瓷器汇集于此,与外来商船交易。
渡口商船往来,搭建起一条连接东北亚、东南亚的海上丝绸(瓷器)之路。极盛时期,港口各国商船往来如梭,大街小巷人流如潮,书院林立文教昌盛,一派繁荣景象。朱熹曾两次驻足于此,讲学传道,留诗赞叹这方风土人情,并留墨榜书“芋原”二字。
图源来自网络
如今走在古老又安静的淮安,就像穿过一段长长的时间隧道,昔日船家激昂的调子、码头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仿佛都穿过历史长河,在耳边回响。
除了芋原驿古渡,
仓山区的这些古码头
同样也承载着时光的记忆。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阳岐渡
午桥,通往古渡口阳岐渡的通道
位于峡兜与湾边之间的乌龙江畔,是明代万历四十年(1565年)从福州到永泰、莆田及闽南诸县的重要渡口。据传,因闽江南港乌龙江峡兜江面风涛险恶,经常发生覆舟事故,来往闽南、福州的客商行旅多改从南岸西行到阴岐(今闽侯新岐)后渡到北岸的阳岐,阳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码头上帆樯云集,多莆仙一带的商旅,史称此码头为“化船道”或“兴化道”。
绍岐渡
说起绍岐古渡,就不得不提到林浦石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林浦石塔,位于林浦绍岐村码头边,与魁岐隔江相望。林浦塔古时为闽江水运的一个航标,在宋朝年间,石塔附近曾有一个叫绍岐渡的繁华古渡口,而这座石塔就是这个渡口航标。
绍岐渡林浦石塔
林浦石塔所在位置还是在林浦内港和外港之间的必经之路上,石塔也因此成了进出林浦港的重要航标之一。根据史料记载,绍岐石塔附近的林浦港曾经是商船林立、战舰如云,而绍岐渡的繁华也由此可见一斑。
湾边古渡
湾边古渡口,南临乌龙江、与闽侯南屿相望,北邻台屿,东与阳岐相连,西接透浦,历史上,湾边是福州交通的要塞之一。
湾边古渡口是福建省五大渡口之一,曾是南台岛福湾路通往闽侯南屿、江口一带的必经之地,这里江面平缓,为乌龙江上的“黄金水道”。1962年以后,湾边古渡开始使用驳船运载汽车过江,成为福州至永泰等区县的交通要道,而随着湾边大桥的通车,湾边渡口的摆渡船才渐渐消失。
峡北村古渡口
古渡口旁边的“龙江飞渡”摩崖石刻
峡北村古渡口原称"峡兜渡口",峡兜在福州南台岛的最南端。南北两山雄峙,若天设地造的大门,因此也称为峡门。千百年来,峡北古渡口总是江船往来,相对于古渡口的繁华,而现在更多的是苍茫。
吴厝渡口
有诗曾云:“落日寒潮螺女渡,冷烟蓑草越王台”,说的就是螺洲的吴厝渡口,虽对于它的记载资料很少,但它也承载着一段码头兴衰的记忆。江水凌波,古道悠悠,多少身影匆匆而过,任时光荏苒,唯它始终静静守候在此。
璧头村古渡口
璧头村位于闽江下游、南台岛东北端,三面环山,一面依水(闽江),隔江对岸是鼓山。从古渡口的规模来看,璧头历史上是闽江水上交通要道。与璧头村相邻的梁厝村龙瑞寺保留有许多唐宋古物,现存唐宋风格的大殿石柱、殿基。其中殿基由青石砌成须弥座,镶有精美浮雕造像,均为唐代构件,青石浮雕造像有海族献瑞、八蛮贡象等。
闽王祠中“绍越拓疆”福州海丝展就有介绍这些浮雕,称“龙瑞寺大殿基座浮雕八蛮贡象。反映了唐五代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已被文物界公认为海丝的重要实物见证。
经查阅福州交通志,璧头村古渡口、码头是闽江上的交通枢纽,璧头村及古渡口形成于唐末五代,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该古渡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
(1982年的古渡口 吴孙策供图)
古渡长长的石道上,芦苇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枯荣了几百载。古渡口前,木帆船早已换成了机动船,却再没有船来停靠。
站在古渡前的老榕树下,青绿的江水缓缓流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便自然涌上心头。只是那客已远行,只有古渡留在闽江头,让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如今,桥梁代替了渡船,渡口的功能也随之消失。但这些古渡口仍保留着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福州古港海上贸易的有力见证者。
部分图文资料来自:
仓山旅游、遇见福州、游八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