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重温西子湖畔的人文高地

发布时间:May 24, 2023 | 作者:福建省美术馆


image.png

站在葛岭远眺孤山和西湖图源:老照片里的那些事

 

image.png 

福州西湖旧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图源:《福州西湖史话》

 

image.png 

福州西湖旧影(1915年摄,

白色围墙内右边为宛在堂,

左边为开化寺;远处为镇海楼)

图源:《福州西湖史话》

 


杭州西湖,天地一色,秀丽绝伦,为世人所熟知。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曾赞颂:“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这里汇聚了千年文化风雅,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在杭州西湖孤山上,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百年印社 千秋印学”——西泠印社建社120年艺术展暨藏品展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出。福建省美术馆坐落于福州西湖畔,福州西湖作为现存31个西湖大家庭中的一员,位居前列,福州西湖在这个大家庭里,也是为世人尤其是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湖山胜地。在西湖开化屿上的小孤山,为大梦山支麓,是西湖最胜处,在小孤山以南的宛在堂前,更是矗立着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雕像,他曾在此留下许多歌颂西湖的华彩篇章,展现了此地的独特魅力。名人点睛,福州西湖因此声名远播,被誉为“小西湖”,是中国历史上西湖八子之一,也是继杭州西湖之后最负有盛名的湖山胜地之一。

 

image.png 

西泠印社大门

(摄于民国年间,具体年代不详)

图源:西冷印社书画篡刻院

 

image.png 

福州西湖大梦山--小孤山

图源:《福州西湖史话》

 


西湖温婉秀美,有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绝美盛景,令众多文人墨客心驰神往,赏叹不绝,纷纷将湖山之美化作笔端佳作。古往今来,西湖见证和沉淀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因此,山水与人文在此交融得更加紧密。历代名人,无论是浙江的杭州,还是福建的福州,他们或寓居湖畔,吟咏湖山;或潜心金石,精研书画;或勤于耕读,著书立说;或营建西湖,功在千秋;或讲学传道,延续文脉。于是,他们的故事分别在杭州的“西泠印社”、福州的“宛在堂”上演。“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杭州西湖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论人文,无数文人墨客云集孤山,一代又一代的名流社员共同造就了西泠印社迷人的人文风貌,从而享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美誉。西泠印社创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庆典和社员不定期聚会的社团运行模式始终得以延续。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

 

 

image.png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泠印社后山石坊

图源:西冷印社书画篡刻院

 

image.png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观乐楼 图源:西冷印社书画篡刻院

 

同样,西湖公园开化寺东的“宛在堂”也依然保留了传统文人气质,是福州文化史上一笔浓墨重彩的存在。它建于明正德年间,由诗人傅汝舟以其诗句“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并邀请同门诗友高濲等同来寓居。这里因此成了诗人们的聚集地,吟诗作画、论道交友,历经岁月洗礼而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旧时,宛在堂每年上巳、重阳对入祀诗人举行春秋二祭,文人墨客聚集堂前,把酒论诗,纪念先贤。在此风的延续中,诸多精华诗篇得以流传下来。往后的岁月里,福州的文人墨客在此云集,留下了许多艺术成果。如著名金石书画家陈子奋曾在此设立画室,福州诗人陈世镕更是详细记录了入祀堂内诗人的生平事迹,编纂成《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改革开放后,福州三山诗社多次在宛在堂与台湾、香港诗人举行诗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image.png 

西湖宛在堂旧照(右边为镇海楼) 图源:《福州西湖史话》

 

image.png 

宛在堂旧照

图源:《福州西湖史话》

 


杭州西湖与福州西湖看似距离遥远,实则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源自文人雅士们对于艺术与文化的追求与热爱,既体现在“西泠印社”的金石书画艺术上,也体现在“宛在堂”的诗词歌赋的文化底蕴中,这两大文化瑰宝不仅让中国的文化发展充实丰富,更因一场展览,使千年前的杭州西湖和福州西湖隔空相遇,凸显其深刻的渊源。这次千载难逢的相遇,促进了福州文人与杭州文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了两座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福州西湖史话[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