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烟台山的这些老街巷,你可知道它们的由来

发布时间:May 23, 2023 | 作者:闽都文化研究会


  古时,仓前山仅有从福(州)莆(田)古道和福(州)湾(边)古道,其余多是乡村田间小道。宋时,福莆古道从仓前经过观井、梅坞、塔亭、藤山、下渡、三叉街到白湖亭,建成石板路,是为仓前山第一条石铺古道。而福湾古道,从仓前到龙潭角、上渡、洋洽,则建于明万历间。而后,在原古道和小街巷的基础上,先后新建、扩建观井路、仓前路、上藤路、下藤路、龙潭路、上渡路、梅坞路,以及福厦路三叉街和白湖亭段。

 

  01.观井路

  又称观音井,因古时街心北侧有一观音亭,亭前有一古井,故名。位于仓前山北麓,背山面水,北临闽江。西连仓前路,东接观海路,起于江南桥头,中通梅坞。古时满街泥泞,民国时期改建为水泥路。此处昔为停泊渡船的江岸,清康煕时始有居民,渐成市集。道光咸丰以后,海禁大开,该地与泛船浦相连,遂成繁华街市,有百货、布匹、五金、糕饼等商铺和中西药房、钱庄、金店等。其中元章苏广店,是福州市第一家安装电梯的商店,还有福州最早的邮政局。

 

image.png 

 

  02.仓前路

  从江南桥头向西延伸至龙潭角,谓之仓前街。路南侧可上天宁寺。北临闽江,水上交通便利。闽江上游的毛竹多运抵此地,因而街上竹器店特多,其他居民日用品也都有。古代设盐仓、盐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盐业公司也设在这里。

 

  03.马厂街

  明戚继光领兵剿倭时曾驻大批军马于此,因而得名。并多以“庐”、“园”命名。其中,建于1928年的康山里小洋楼,为中西结合式砖木结构别墅群,每座独立成院,均配有花园,分别称为可园、梦园、怡园、爱庐等,为当时买办商人和高级教师的住宅。

 

  04.对湖路

  位于仓前山西北部,泛指麦园路西南、上三路北、福建师大附中一带的地域,又曾称大湖。相传古代这里有两湖隔路相对,故名。现在是高等学府与中等学校的集中地,大部分为校园区。其中“意园”是福建师范大学的教授楼群。

 

image.png 

 

  05.程埔头

  《藤山志》载:“藤山西北麓迤曲为程埔山。”程埔山多植桃树,故又称桃花山。朱槔(朱熹弟)游玩至此,有《郑德予同游福州桃花山》诗:江村小筑路斜斜,暮写癯仙四壁家。闻道读书忘肉味,不缘避世宿桃花。尘缘未断心难胜,他日重来约尚赊。略倩渊明记遗事,武陵今不在天涯。”程埔头的元帅庙有一联日:“程埔头前存福地;桃花山下有洞天。”引人注目。

  元明时期,程埔头和对湖、岭后合称“云应正境”。1563年,戚继光围剿倭寇时,曾在程埔头、对湖驻扎军队。1897年,德商禅臣洋行在程埔头安装磁石式200门电话总机,为福州使用电话之始。1947年,中共闽浙赣区委城工部在程埔头“朴园”设立联络站。

 

  06.公园路

  公园路的命名缘于“跑马场”,那是一处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饱含中华民族耻辱的历史见证。“五口通商”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商人、外交使节云集仓前山,为便于赛马,由英国领事出面向清政府租借地皮建“跑马场”。清朝官吏为讨好洋人,强征350亩民田让租,年收租银1000两,并规定禁止华人入内。光绪末年,英领事函请福州将军崇善到跑马场观礼,并盛宴款待,崇善受宠若惊,竟说:“今后地租可不必再纳了。”自此“跑马场”被外人无偿占用。1917年,陶园大院建成以后,这一带被称为“陶园街”。1943年,辛亥革命元老林森去世。为纪念林森,跑马场改名“林森公园”,“陶园街”一带遂以“公园路”定名。

 

image.png 

 

  07.三一弄

  东西两头联系着公园路和积兴里,因“三一学校”而名。1900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创办的“广学书院”、“榕南”两所小学堂和英国传教土万拔文创办的“圣马可书院”三校合并,称“三一学校”。“无逸山庄”曾经是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动据点。

 

  08.塔亭路

  在观井路、大岭与上藤路的转折处。五代时,闽康宗王昶通文年间(936-938),藤山窑下井孝女陈三娘,在雁峰之脊、顺懿庙前建延寿塔,祝亲延龄。历宋、元、明、清,庐舍俱废,石塔犹存,至民国18年(1929)开拓马路,移塔于对面路旁。古时塔旁建塔亭一座,供远行者休憩,今亭虽废而名犹存;且与塔亭医院(今福州市第二医院)共同留下历史记忆。民国时期,汇丰银行福州分行、中央银行福州分行、英国圣公会基督教明道堂以及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都在这一带。

 

image.png 

 

  09.太平巷、东窑

从上藤路至泛船浦江畔,原先是两条小路,曾盛极一时。《藤山志》载:“在东安境,古有磁窑,故名。清时开采(挖掘)尚有古碗。”清后期渐成街巷,有广东会馆、福州海关、福州电报总局、三北报关公司以及外国人早期办的茶厂、日本太和馆等。民国元年(1912)4月孙中山来福州,曾下榻广东会馆,并题“戮力同心”匾。

 

  10.上渡

  《藤山志》称:“上渡与下渡:宋元以前,万寿、江南两桥未建,凡欲往对岸苍霞洲以上各地者,须在上渡呼渡;欲往对岸及南乡一带者,须在下渡呼渡。于是,两处遂因此而得名。”上渡在白龙江南、望北台西。古时,陈姓先迁此,渐成“江南陈”的居民区。从民国时期起,则形成全市最大的木材集散地,称木材街,木材行、锯木厂遍布,从而带动了运输业及服务业,许多客栈、车馆、甲馆(搬运社),以至茶楼酒馆、评话伬唱的书场、歌舞厅也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最大的国营福州贮木场也设在这里。20世纪末,还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福州林产品交易市场。

 

  11.下渡

image.png 

  《榕城考古略》载:“藤山折而东,为江南铺,即下渡。廛居成市,上接黄山,五里而遥;下通白湖,十里而近。”下渡街也称下藤路,曾是福州的南大门,居民密集,街市繁荣,各种店号齐备。还有不少文物古迹,如蔡忠惠公祠,现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就近易地保护,修复为蔡襄纪念馆。这里的下池村,相传系临水夫人陈靖姑诞生地,现已修复开放。浦头下为全市制作豆芽菜的发源地,留下“没园有菜,有女没女婿”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