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都记忆 | 从贡院到中山堂
发布时间:Mar 28, 2023 | 作者:福州晚报
福州中山纪念堂的前身是明清两代延续下来的福州贡院“至公堂”。
贡院是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创设。为防止考生翻爬舞弊,在四周围墙遍插荆棘,因此贡院又称“棘院”。
贡 院 前 身
福建在唐代中叶之前尚属“蛮荒之地”,缺少文儒之风,时人未知学。后有贤明官吏,创设府儒学,亲加讲导,由是文风始盛。府儒学为都督府官学。唐朝大历年间,官员将原本位于城西北的孔庙移建于今南门圣庙路一带的府学所在地,并与府儒学合建,二位一体,因此又有庙学之称。
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崇文重教。在福州四城门内附近办官学,“设立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后在孔庙内“又拓四门学”,在各县“广设庠序”。八闽读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千家灯火夜读书”景象。
▲宋代官学
宋代以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书院林立,学子广布。宋代试院在宣政街(清代按察司署地,后为总督署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成化七年(1471)由福建布政使朱英移建今址。参加科举和中举的人数空前增多,据资料统计,宋代300多年,闽省历届进士多达6869人,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官至宰执者不下60人。而福州府举进士者2247人,超过历代,状元有7人,世人誉之为“海滨邹鲁”。
▲《闽都记》
到了明朝,贡院多次改建迁移。据明《闽都记》记载,“洪武中,布政薛大昉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今南察院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知府董祥于“孔庙大成殿之北,割养源堂、丽泽亭及杏坛地,建贡院”。后再度迁建,“成化七年(1471年),移今所”指的是,布政使朱英把贡院迁到已是福州城北中心的冶山东北现址,但“其时门巷由丽文坊入,甚湫隘”,后来购民房扩建,“正德季年,市民居辟新衢里许”。“万历四年(1576年)册封使者寓宿,不戒于火。越明年重建”。屡有毁建,只是不再迁址,在此与封建科举制度共存亡。
清朝建立后,贡院多次修葺、改建、扩建。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康熙十九年修”,随后几任学使、巡抚“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赐御书扁联”。曾经得到乾隆皇帝赐予“旁求俊义”的匾额和御书楹联,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立光。”
华 丽 转 身
贡院在风雨中矗立了数百年,也风光了数百年。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清,终于寿终正寝。清末,满清政权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新政”。1901年通令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省城设大学堂。1905年明令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贡院失去了原有职能,在原地等待着“华丽转身”。
▲现福州中山纪念堂
今福州贡院多已毁,仅存至公堂。至公堂,在鼓楼区中山路23号。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中西合璧式会堂。民国元年(1912)四月二十日,孙中山在至公堂大厅接见学生代表,并向福建军政界要员发表演说。“现在我们虽已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孙中山说,黄花岗闽籍20多位烈士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为纪念孙中山,1932年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并作为国民党福州党部的办公场所。中山堂南面的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
- 上一篇: 【资讯】探非遗 | 梁厝漆筷,箸韵悠长
- 下一篇: 【资讯】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圆满落幕,就在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