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闽都古厝|戏曲建筑瑰宝——水榭戏台

发布时间:Aug 31, 2022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坐落于福州三坊七巷衣锦坊4号的水榭戏台做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是福州地区现存的唯一民居水上戏台。其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别具意韵的建筑风格,在福州民居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image.png 

 

 

历史发展与布局

 

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郑氏大院内,此建筑群是三坊七巷一处较大的古民居和私家园林。宅院三座连体,共九进,俗称“九落透后”。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官宦宅第。清嘉庆年间为进士郑鹏程的住宅,后道光年间为孙翼谋家族所有,加以扩建成为三座相邻、全坊最大宅院,此后长期为孙氏子孙居住。

 

该建筑群分为正落、中落及侧落,其中除正落基本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外,其余两落的花厅、客厅、书房、戏台、鱼池、楼阁等多属园林式建筑,布局灵活自由。水榭戏台则是整个建筑群的精华所在,戏台依水而建,好似凌波微渡般轻盈空灵。坐南朝北,这一朝向的布置遵循中国封建制度“序”(尊卑等级)观念。在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戏楼的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大多坐南朝北。整个戏台为一方形四角亭,面积约为30㎡,穿斗式木构架,屋顶为歇山式。由四根石柱支承于鱼池之上,水池面积约为 60 ㎡。

 

image.png 

 

 

建筑特色

 

水榭戏台为三面透空的式样,即伸出式,下部架空于水面之上,这样既有利于通风,又可利用水的回声增添幽远的效果。水上戏台不但因台面跨水而建,凌水若波,且亭台丽影,倒映水面,别有一种情趣;水面既限定了观赏者与戏台的视觉距离,又可以利用水面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清脆悦耳、婉转悠扬。

 

image.png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堪称是古建筑的第五立面,于此可以尽情展现其形体组合和起转承合的空间序列变化。水榭戏台采用单檐歇山顶,戏台的屋顶四角反翘,这与三坊七巷的其他民居是不同的。坊巷内的民居基本上都采用悬山屋顶,包括水榭戏台的其他建筑也都采用悬山顶。因此,“水榭戏台”的建筑造型在坊内显得颇为别致壮观。

 

image.png 

 

站在戏台向上看,有一方形藻井顺着戏台圈围。最初的藻井,除装饰外,有避火之意。汉时《风俗通》就载有“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水灾也。”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又发现了其物理特性,能把舞台内的声音吸收并造成强烈的共鸣,使演员的唱腔显得更加珠圆玉润,观众在较远处也能听得清楚,这种发现,自然而然地被运用到戏台当中。

 

水榭戏台的藻井仅在天花上刻“凤凰池”, 凤凰为传说中的神鸟,民间有见之天下安宁之意,应用于此处的寓意不言自明。整个方形藻井上雕刻有“团鹤”和蝙蝠图案,层次分明,整体雕刻精致,不施彩绘,保留木料本色,显得朴素而富于生气。

 

image.png 

 

 

水榭戏台作为三坊七巷内唯一的一处宅院戏台,也是福州城内唯一的水上戏台,与福州戏曲发展史与福建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研究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支点,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建筑独具的艺术魅力,更是为后代留下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