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辛亥革命110周年 | 福州蒙学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发布时间:Nov 15, 2021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image.png

寻访辛亥遗迹

 

 

今年是

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

 

 

时间回到110年前。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威逼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许多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都在不断地探索、寻求变革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image.png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八闽儿女奋起响应,积极投身革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福建革命党人将于山大士殿作为福州辛亥革命前敌总指挥部,于1911年11月9日拂晓,在于山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隆隆炮声。这场战役中,福州军民齐心,浴血奋战,光复福州。

 

image.png 

 

image.png 

 

为纪念辛亥革命福州光复110周年,我馆所属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全新打造的《辛亥革命在福州》和《于山揽胜》两大固定展览于11月9日(福州光复日)向公众免费试开放。福建日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次展览进行了现场采访与宣传报道。

 

image.png 

 

在《辛亥革命在福州》展陈的第一部分“革命潮兴 三山觉醒”展厅中,就为我们介绍了辛亥革命前夕,福州早期的革命活动及团体。

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福州各种新式学堂、革命团体、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建。其中最具代表之一的福州蒙学堂,成为福建省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走出了大批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为福州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今天的辛亥探访之旅

坐标定位在三坊七巷文儒坊的

福州蒙学堂。

 

下面就带着大家

走进这座

福建全省最早影响最大的

新式学堂,

一起寻访这处辛亥印记,

重温那不朽的峥嵘岁月与

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福建最省最早的新式学堂

 

image.png 

 

image.png 

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36号的蒙学堂

 

三坊七巷文儒坊36号,原为明清时期的卢氏家祠和卢氏试馆。1902年,中国新闻界先驱、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福州人林白水与表兄黄展云等人借用卢氏家祠为办学地点,在文儒坊创办了闽人自办的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以宣传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福州最早的反清民主革命志士很多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之一。

 

image.png 

 

蒙学堂原为明末清初住在福州的永定籍卢氏生意人建的卢氏祠堂,用来招待全省各地来赶考的卢氏举子,所以又叫卢氏试馆。 清末废科举后,试馆改为卢氏宗祠。

祠堂坐北朝南,房屋共三进,有五进五间排30多个房间,面积甚广。方声涛便与其世交卢氏友人商量,借用卢氏宗祠作为办学地点,校名为“蒙学堂”,寓启蒙教育之意,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基地。

其中一进大厅为课堂,二进大厅为食堂,其余厢房改作师生宿舍。学堂内栽有白玉兰和桂花树,环境清幽,花香飘逸,为读书的好地方。2006年,卢氏祠堂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

 

image.png 

 

当时清廷诏令办新学有蒙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之分。蒙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启蒙教育。学堂创办之初,由黄展云、方声涛担任正、副校长,主持学堂工作。蒙学堂学制为三年,招收本地优秀青少年入学,学生免收学费。

学堂设两个小学班,招收10岁左右幼童,一个高等班,招收15岁左右少年。设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修身、体育等课程,此外还有政治、时务、军体等。

 

image.png 

 

蒙学堂的学生除学文化课外还接受西方的新式教育,阅读革命书籍和各种刊物。专门邀请维新派人物何琇先、林森等到学校演讲时务课,讲解国家形势和救国途径,灌输革命思想。通过办学传播新学,团结进步青年,实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近代知名民主革命志士林觉民、林文、方声洞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州十杰”在内的大批革命志士大都就读于福州蒙学堂。

 

蒙学堂不仅对学生进行智力教学,也十分注重体育训练和学习军事技术。如选派陈更新去日本,进东京九段体育会,学习马术和兵操。派蒲开泰去上海科学仪器馆附设专科学校专攻理化,学习制造炸弹。派严骥入闽江口要塞炮科学堂学习操炮等,以培养具有军人体魄的学子,将来好为革命出力。

1902年,学堂奉令改为“官立”,称“侯官县立高等小学”,并迁址越山南麓的原越山书院内。后侯官高等小学和闽县高等小学合并为闽侯两等小学,并迁出越山书院。

 

image.png 

福州蒙学堂学生学习的进步书报

 

学堂还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秘密收藏有许多禁书,如《法兰西革命史》、《波兰亡国史》、《郑成功传略》、《太平天国笔记》、《邹容革命军》、《章炳麟致康南海书》等,还有《新民丛报》《苏报》《民权报》等。凡是有参加秘密组织的学生都可以到图书馆秘密借阅禁书。

 

蒙学堂的校长黄展云,祖籍永泰县白云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考中廪生,向往政治维新,戊戌维新失败后,他放弃科举仕途,决心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仅仅23岁的他决然出任福州蒙学堂的校长。1906年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卒业后回福州主持“益闻阅报社”,参加光复福州的战斗,胜利后任福建政务院教育部长,后还曾任孙中山秘书。

 

image.png 

福州蒙学堂校长黄展云

 

林白水是福州蒙学堂的监督,闽县青圃乡人,为黄展云的表兄。1898年,应杭州太守林启之邀,赴杭州与林纾等人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和蚕学馆等四所新式学堂,主张变法维新。

 

image.png 

福州蒙学堂监督林白水

 

维新失败后,新学受到牵连,林白水避回福州,仍积极倡导创办新学。1901年,林白水受邀出任《杭州白话报》首任主编,便把福州蒙学堂全部事务委托给黄展云,从此开始了跌宕起伏的报人生涯。

 

image.png 

 

image.png 

首开白话办报先河

 

1901年到1926年,他先后在杭州、上海、北京,创办或与蔡元培、胡政之等人合办《中国白话报》《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警钟日报》等十余张报纸,并首开白话办报的先河,是“用语体(即白话)的报纸来做革命宣传的第一人”。

 

image.png 

林白水(前排右一)与孙中山(前排中)等

同盟会负责人合影

 

1905年7月,他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新闻学等,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国留学攻读新闻学的人。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斗士,孙中山曾手书“博爱”条幅相赠。后他又以办报为业,抨击时政,得罪了军阀张宗昌,惨遭杀害。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革命烈士。

 

image.png 

 

 

蒙学堂的教师大多都是思想进步的青年人,后都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但在学堂里宣传革命,还在社会上从事革命活动。

如:黄翼云为黄展云堂兄,举人出身,参加同盟会和辛亥福州起义。再如:方声涛,侯官人,浙江秀水知县方家澍的侄子,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清军参谋,后参加反清反袁运动。

 

image.png 

方声涛

 

在这座进步思想浸润的新式学堂里,“励志会”、“十汉团”等一个个秘密的学生革命团体悄悄地建立起来。这里成为了福建民主革命的早期重要据点。

当时学堂组织高年级的学生成立了“励志社”,传阅反清书籍。其中程祖樵、黄光弻、高贻书、蒲开泰、倪履新、陈与燊、严骥、张兆蓉、蔡世俊、陈更新等10位爱国学生又组成“十汉团”,是励志社的核心成员。

 

 image.png

福州十汉团

 

他们相约以“汉”字作为自己别号的第一个字,另以“顿、崙、男、子、杰、新、民、轰、烈、郎”作为别号的第二字,如汉顿、汉苍、汉男、汉子、汉杰、汉新、汉民、汉轰、汉烈、汉郎,抨击时政,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被称作福州十汉团。

 

 

蒙学堂里走出的“福州十杰”

 

蒙学堂的学生大都成为了民主革命的中坚力量,有的还直接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

 

image.png 

“福州十杰”创作画

 

清宣统三年(1911)广州起义,福州蒙学堂的学生勇于献身,在林文和方声洞的带领下,学堂里有11人参加了起义。其中包括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方声洞、陈可钧、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还有“十汉团”中的陈更新、陈与燊、严骥。他们之中,除严骥伤重生还外,其余十人均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名单之中,被称为“福州十杰”。

 

image.png 

蒙学堂走出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十杰”

 

是年福州光复,黄展云、黄光弼等原蒙学堂的师生们都在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愧是封建社会的掘墓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1912年,孙中山访问福建时颂赞:“黄花岗闽籍十九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

 

 

革命精神 薪火相传

 

福州蒙学堂创办至今已100多年,培养了一批叱咤风云的革命志士,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近代福州开办最早、影响最大的新学堂,值得我们纪念。

近年来,蒙学堂已经在原有遗址上,重建复原了当年学校的规模,并作为爱国思想教育基地教育下一代,让革命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image.png 

 

瞬息百年,风云变幻。如今,三坊七巷的坊巷深处,依旧市井喧嚣。而蒙学堂这僻处一隅的小院落,以它那独有的沧桑气息令匆匆过往的行人们不禁驻足凝视。百余年前的琅琅书声仿佛又响彻开来,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