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见盏·安康《见盏——寻味千年造盏工艺》走进安康博物馆
发布时间:Aug 13, 2021 | 作者: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由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南平市博物馆、安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见盏——寻味千年造盏工艺》,于2021年8月5日在安康博物馆临展厅正式开展。
至此,这个由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和南平市博物馆联合打造的展览已经展出19次,走过“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风情万种的云南,也去过天高云淡的新疆,走过革命圣地遵义,也到过首都北京,所到之处,掀起了一股“黑色风暴”,观展的观众无不为建盏独特的魅力所倾倒。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建盏走进了陕西安康,在此,祝愿所有关注我们的朋友们“见盏安康”!什么?你还没参观过这个展览?!那小编就借这个机会为你科普一下建盏的相关知识吧,搬好小板凳啰~
1、建盏为啥叫这个名?
建盏是因烧造于“建窑”而得名的。建窑是古建州窑的简称。现在我们熟知的闽北地区的建瓯等地,唐武德四年称为“建州”。建窑典型的遗址集中在今建阳市东部的水吉镇池中、后井村一带,同类窑址还广泛分布于闽北其他地区。
2、建盏有什么特征?
建盏最大的特色是“铁胎黑釉”。因瓷土中铁含量比较高,烧成的瓷器胎骨厚实坚硬,手感厚重,叩之有金属声,颜色也比较深,多为黑色、灰黑色、黑褐色等,因此俗称“铁胎”。建盏的釉多为黑色釉,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釉汁肥润,且釉层普遍较厚。因为建盏多数是采用正烧法,即口沿朝上放入匣钵中,烧制过程中釉汁流动,导致产品口沿部位釉薄,内底釉厚,在外壁往往有挂釉现象,称为“釉泪”、“釉滴珠”。由于釉料配方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盏釉面会呈现多种纹理,有通体乌黑如漆的乌金、均匀细密的兔毫、点点滴滴的鹧鸪斑(油滴釉),还有光彩夺目的曜变天目……建盏纹理的出现,既需人力,也赖天工,一窑瓷器,最终会有多少成品,又会呈现出什么纹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瓷工,也无法预料。这种神秘莫测,更增加了建盏的名贵程度。
3、建盏为何有名?
建盏之所以风靡一时,是因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宋代崇文轻武,作为八大雅事之一的“茶”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当时流行的是点茶法,从朝廷至民间,都流行斗茶。斗茶时,将茶饼微火炙干后,碾细过筛,放入烤热后的茶盏中,再将煮好的沸水少量注入盏中,调匀后,再一边点注沸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汤纯白,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俗称“咬盏”)者胜出。
建盏的胎质、釉色、器型都完美契合了斗茶的需要,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广泛青睐。建盏胎体厚重,内壁孔隙多而细小密集,既能隔温,又能保温;釉色黑,便于观察茶色,鲜艳明丽的花纹,在茶水的映衬下,更令人赏心悦目;器型多为中小型器,适宜饮茶,口大底小,既方便击拂茶汤,又方便倾倒茶渣。
(宋代建盏)
当时建盏不仅被文人墨客推崇,还有皇帝亲自代言。北宋中期仁宗庆历年间担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撰写了《茶录》一书,向仁宗皇帝隆重推荐了建州的北苑贡茶和建盏茶具,北宋晚期的宋徽宗更进一步精研斗茶艺术,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对建盏推崇备至,建盏被推到了崇高的地位,成为皇室御用贡品,当时北方的一些名窑也开始仿制建盏。
(宋徽宗赵佶)
(建窑遗址中出土的带有“供御”款和“进盏”款建盏瓷片)
4、建盏为何衰落?
成也萧何败萧何,建盏的兴盛与当时独特的斗茶习俗和宋代崇文轻武的价值观念息息相关,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饮茶习俗的改变,建盏也逐渐走向了衰落。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建窑黑釉瓷逐渐被青白瓷所取代,建窑也重新回到了普通民窑的地位。
5、建盏何时复烧成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建阳、南平和北京等地的一些陶瓷厂家成功地恢复了失传数百年的技术,烧制出了优秀的仿建盏作品。现在闽北地区,涌现了大批仿制建盏珍品的现代工艺美术家,“建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产业,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次展览,展出了宋代建盏28件,现代建盏90件,新旧建盏交相辉映,无声地讲述着文化的传承。
展览讯息
展览名称:《见盏——寻味千年造盏工艺》
办展单位: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南平市博物馆
安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8月5日-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