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林则徐治水长江
发布时间:Jan 28, 2021 | 作者:
“水利之废兴,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本着这样的民本思想,清代名臣林则徐在他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把治水当作为官的使命之一。治水长江便是其中一个剪影。
林则徐
道光十七年三月(1837年4月),林则徐到武昌就任湖广总督。湖北境内,江河纵横,长江、汉水流经全省大部分州县,由于河道年久失修,年年发生洪涝灾害,就近处来讲,“自嘉庆十三年(1808年)至今又三十载,除万城大堤历年奏报安澜外,其他漫溃之处,稽诸案卷,则亦无岁无之。”又因湖北境内大多数山区丘陵,不适宜疏通洪水。林则徐就任之后,既大胆提出了“湖北地方半系滨江临汉,民生保障,全赖堤防”的思想,又要求所辖各地遵循“与其补救于事后,莫若筹备于未然”的治河原则,重视对江堤的维修加固工作。
同年六月,江汉水势大涨,进入大汛期。林则徐轻车简从,乘船由汉阳溯流而上,经历汉川、沔阳、天门、潜江、京山、荆门、钟祥、襄阳各州县查勘防汛形势,督促修堤。为有的放矢对新旧堤工进行防护,在查勘过程中,他仔细丈量南北两岸堤工尺寸,将其分最险、次险、平稳三项,树标立志,以便稽查防护。河滩宽远、堤塍高厚者,列为平稳一项;尚滩窄溜近而河形尚顺,堤虽单薄而土性尚坚者,列为次险;至迎溜顶冲,或对面沙嘴挺出,堤前嫩滩塌尽,以及土性沙松,屡筑屡溃之处,皆为最险。这年荆江洪水涨势迅猛,水位高出荆州城南杨林矶志桩六尺四寸,为历年罕见。在林则徐的指导下,道府以下地方官员现场指挥民众奋力抢修,堤岸方有惊无险。
林则徐治水图(局部)
途中,林则徐把督防夏汛所见所闻,有关灾情、汛情,河工的薄弱环节,河堤修复进展等等,每日详细记录在册。然后根据各堤防的特点,提出修复改进方案。林则徐还手订了科学实用的《防汛事宜十条》作为章程。这十条从人到物、从责任到人到分工协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应对紧急防汛抢险提供了技术和法律依据。
同年底,林则徐抓住冬令水落归槽和农闲,部署一年一度的堤防岁修工程。他要求当地官员督率各属,按照本年盛涨水痕,将堤工逐一勘估,因地因势制宜,分别采用筑月堤、砌石矶、钉桩木、加高培厚等各种方法,对堤岸进行加固补修。
第二年五月,长江、汉江水势最大,林则徐和同僚们分工进行防护查勘,“幸保无虞”。同年七月(1838年8月),考虑到秋汛,林则徐于是乘船巡视各地河防情况。他先抵汉川、沔阳两州县境内,“即见汛水骤至,业已盈堤拍岸,汹涌异常。查核各处报单,并量验沔阳之仙桃镇志桩,七月初九、初十、十一,此三日内共长水二丈零一寸。”“周家横堤尤为冲要,幸柴土料物皆已预备充盈,足资抢护。”就这样,每至一处,林则徐不仅对当地的防汛情况进行抽验,又对前期所修工程是否牢固、有无残缺之处。在一些险要地段,制定防范预案,并布置具体的施工方法。林则徐历时一个月督察指导,该年抗洪最终“化险为平”。
“能多尽一分苦心,少滋一分流弊。”林则徐作为晚清的一代良臣,以民生为重的点点滴滴,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文章来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