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瑰宝+创意,这些文创“宝贝”值得拥有
发布时间:Jan 21, 2021 | 作者:
“文创热”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从日用品到游戏周边再到品牌活动,文创的外延已经拓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博场馆参观受限,不过文博机构加大了创意创新力度,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研发和推出特色文创产品成为有效途径之一。本版特别遴选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一起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创意设计。
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日己觥
文创产品:“青铜小分队”盲盒
创意亮点:趣味性、把玩性强
推荐人:
李博雅(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副部长)
日己觥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西周中期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商周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它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不论从造型、纹饰还是从铭文来看,日己觥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
“抽到的两只都是我想要的,开心!觥大真的好可爱,大鼻孔,哈哈哈!……”“拆出了鸮,很好看,继续努力……”这是天猫商城陕西历史博物馆旗舰店中,“青铜小分队”盲盒下700多条评价中的两条。2018年12月,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赛事,以“超越传统、活化历史、传承文化”为宗旨,倡议参赛者以全新视角诠释文物,并收集到以日己觥及商周青铜器皿、纹样为基础创作,趣味性和把玩性强的“青铜小分队”。“青铜小分队”将中国传统青铜器形象以现代人的审美进行解读。在销售方式上,将“青铜小分队”与当下盲盒的潮流玩法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大众与文创产品间的互动。
“青铜小分队”上线后一度供不应求,截至2020年12月14日,相关微博阅读量破500万次,销售量突破1.2万个,产品成功入选“天猫小黑盒”榜单。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采访整理)
山西博物院
文物:晋侯鸟尊
文创产品:凤仪印尊
创意亮点:形神兼备、精巧益智
推荐人:
吕婧(山西博物院文创发展部工作人员)
晋侯鸟尊为西周中期偏早的盛酒器,2000年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第一代晋侯燮父墓),其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鸟尊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作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是西周凤鸟主题的青铜杰作,富有山西文化特征,见证了表里山河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
多年来,山西博物院以鸟尊为设计灵感,打造了文具、服饰、摆件、饰品等多个系列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凤仪印尊”产品创意源自晋侯鸟尊与中国传统益智玩具鲁班锁,其外形木色古朴、构件细致精巧,是一款斗拱鸟尊拼装玩具,可以运用榫卯结构将十几个部件拼装成鸟尊的形象,有助于放松身心、开发智力、愉悦身心,老少皆宜。“凤仪印尊”背上有一枚小印章,寓意晋侯鸟尊背上的小鸟,可单独取下。“凤仪印尊”拼成后既可以当装饰品,又可以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体验和深入了解晋侯鸟尊和三晋文化。
(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郭志清采访整理)
河南博物院
文物:杜岭方鼎
文创产品:光明之杯
创意亮点:富有节奏、韵律美和人机性
推荐人:
宋华(河南博物院文创办负责人)
杜岭方鼎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精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重器之一。杜岭方鼎的出土奠定了郑州地区作为商朝古都的地位,鼎作为国家重器是王权的象征。杜岭方鼎造型古朴大方、方形结构,纹饰布局合理,阳纹线条勾勒的兽面轮廓、乳钉纹和凸弦纹是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流特征,兽面纹大而凸出的两眼是该鼎纹饰设计的点睛之笔,乳钉纹突出了层次感。
“光明之杯”取杜岭方鼎四方的造型及重要纹饰。为了更符合现代工艺设计的需求,设计师在局部做了适度减法,把纹路中最有神的双眼做了重点刻画,乳钉纹的设计成了这款方杯的最大难点和亮点。设计师从两个方面集中考量乳钉纹的布局:一是美感,它一定要有节奏和韵律美;二是人机性,乳钉纹能起到非常有效的防滑作用。
针对以上两个核心要点,设计师在乳钉纹设计上作出了多个排列尝试和优化对比。经过数十稿修改和完善,设计师大胆确认了一个三角阵列分布的乳钉纹方案,搭配饕餮纹形成一个一致有力的三角构图,每个面都有47颗乳钉纹,四面共计188颗乳钉纹。在材质方面,设计师选用更有穿透力和灵动的玻璃,让远古的图腾更具时尚感。
“光明之杯”2020年10月上架后,深受观众喜爱,两个月内销售超2000套。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张莹莹采访整理)
跨界融合,博物馆文创迎新未来
高心源/文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出口创汇,原轻工业部等相关部门组织了一批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企业,开发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出口定制型工艺美术品推向海外。当时,这些流向海外的工艺品成为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些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中,尤其是陶瓷、丝绸等大类中,有一部分经过手工艺人的巧思设计,或者由具有现代学院教育经历的设计师、艺术家参与制作,与传统的工艺美术品有较大区别。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一系列产品和当时面向国内的“工艺革新”产品,可以看做是文创的雏形。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家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不断重视,以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为标志,人们对文化享受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伴随着人们大量涌入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参观群体多样性增加,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产品纯粹工艺美术价值的消解与产品功能性、娱乐性不断提升,中国文创产品风格逐渐成型。博物馆文创产品以亲民低价的定位策略为主导,材质由原来的瓷器、玉器、青铜器等为主拓展到更多品类,形成了包括文具、家居、服饰、书籍和生活日用品等在内的完整且丰富的商品结构。这一时期的文创仍以简单的“亮宝式”为主,即以复制、仿制等形式表现,缺乏对博物馆藏品自身独特性的提炼和创意设计开发,产品局限于功能性产品,趋同化现象明显。
近年来,文创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全国范围内的文博场馆及相关文化企业兴起文创设计热潮。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发布;当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在利好政策推动下,业界进一步加大文创发展探索力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文创不断拓展边界,这包括持续探索文创IP化运作,重视儿童文创产品开发、探索以VR技术为代表的“文化+科技”模式等。
201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后,博物馆馆藏资源IP授权进一步盘活文物资源,推动了博物馆逐步开放共享文物资源信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上文化消费驶入快车道,包括以被授权的文物、非遗等为创作元素的表情包、小游戏在内的数字化文创产品竞相涌现,以“考古盲盒”“文创盲盒”为代表的“文化+潮玩”受到年轻用户的追捧,更多跨界融合的新玩法正成为文创“出圈”的推手,推开了文创新未来的大门,进一步拓宽了文化遗产更好“活”起来的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 上一篇: 【资讯】福州晋安区宦溪镇:赴一场寻古觅今的乡村之旅
- 下一篇: 【资讯】福州史上第一位状元——许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