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萨镇冰与闽东水利建设
发布时间:Oct 10, 2020 | 作者:
1922年,海军将领萨镇冰(1859-1952年)回到家乡福州,出任贫敝落后、乱象丛生的福建省省长长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和此后,他以德治闽,体察民情,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扶困济危不遗余力。由此他在海军人物中成为影响最广、口碑最好的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省内外民众中有“萨菩萨”的美誉。鲜为人知的是,他曾经在闽东福鼎、霞浦等地兴修水利,造福当地人民。建造福鼎“萨公堤”1929年春,萨镇冰偕海军陆战队旅长林秉周来福鼎秦屿(今太姥山镇),同游太姥,感岭道崎岖、险峻难登。旋即召来修路工人,修崎岖,平险阻,行人赞颂他,呼这条山路为“萨公岭”。
萨公岭秦屿滨海,时有潮患,1931年秋,飓风为灾,海潮暴涨丈余,北面海门一带民房悉遭浪卷,向南波及虎头岗脚,西泛至洋里洋,田园庐舍尽遭潮淹,秦屿几成泽国,居民无家可归,灾情严重,为前所未有。经地方上报,萨镇冰前来勘灾,随带1000多块大洋,先行急赈。萨镇冰同秦屿地方精英研究商定了“围堤杜患”的规划,并考察了十多天之后,他才回福州。1932年春,萨镇冰第二次来到福鼎秦屿,随同前来的还有美国协和建筑部工程师范(美国人)、工程师林执西、监工蒋天成、包工王成才等人,再次对秦屿实地勘察、设计,全面规划。决定从后岐角与岭后角一线,围以两截八字堤,一出一入,以阻遏海潮的直接冲入,减却波涛的冲击力,船只由当中进出。萨镇冰向上海、南洋各地侨胞募捐巨款,同年秋,该海堤开始破土动工,先建筑后岐堤段。经过两百多人日夜和浪涛搏斗,1933年,后岐海堤工程竣工了。1936年至1938年,萨镇冰主持续建岭后堤段,此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来自南洋华侨的募捐款中断了,为了节省人员费用,萨镇冰遴选地方公正人士丁明九(1891-1945年)负责监工。
萨镇冰丁明九又名丁品卿,早年毕业于福宁中学,精通英语。在担任福鼎秦屿镇第二高等小学教员、校长的二十多年里,不吝以高薪聘请名师,力求提高学生素质。他关心家境清贫的学生,尤其对升学者倍加资助。于是第二高等小学的校风蒸蒸日上,外地学生慕名纷纷来秦屿就学。丁明九没有辜负萨镇冰的信任,认真负责按设计要求,如期完工,并贴付现金五百大洋。丁校长垫付巨款之后,家庭生活发生困难,一家六口人靠吃米鱼冻度日,但他口无悔言。秦屿人民为了感激萨镇冰的恩德,把海堤命名为“萨公堤”。并以全秦屿十五境人民的名义,由清光绪副举、福建省立三中校长周梦虞(1865-1940年)在积石山北麓建了一座纪念碑,碑文题刻:“英名太姥,芳泽沛秦江。”周梦虞还写了两首题为《萨公堤工程告竣喜呈萨上将》的赞美诗,其中一首写道:“封姥海若两无情,怒蹴银涛夜有声。旧堡半随流水去,居民叠感梦魂惊。尚愁八月潮加大,喜见千金堰获成。微禹其鱼喧从口,从今万户庆升平。”
1932年春节后不久,一天傍晚,寒风习习,位于霞浦西关龙津桥头的一家小客栈,来了一位客人要求歇店。这人年逾花甲,身材瘦长,穿着一件灰布长衫,拿着一把油纸雨伞,既无行李,也无伙伴。店主一看,觉得他不像过往的行家商旅,而像在私塾教书的老先生,便让他住在一间普通的客房里。他感到很满意,便吃了晚饭,上床休息去了。因为霞浦当时治安不好,盗匪如毛,一般外地旅客到来,晚上要受检查登记人口信息。县里差役照例来客栈盘查往来旅客,问到这位老头子时不禁吓了一跳,原来他竟是鼎鼎大名的萨镇冰上将(大将军)。差役们慌忙回到县府报讯,县长祝传钺也是福州人,听报萨上将来了,不敢怠慢,立即邀同霞浦绅士多人,赶去客栈一看,只见萨镇冰已熟睡了。县长和绅士们不敢打扰,便都坐在店厅等候。没过多久,听到房里有咳嗽的声音,祝传钺连忙走了进去,要请萨上将到县政府住宿。萨镇冰说,他这次并非因为公务而来,只是私人来霞浦看看,不要公家麻烦。一些乡绅邀请他到家中安歇,他也一概婉言谢绝,于是只好让他在客栈暂宿一夜。第二天一早,在县长祝传钺、本地著名商人陈克桂的陪同下,萨镇冰来到了霞浦南门城,沿着护城河走到塔头尾,转入东门城。一路上,萨镇冰仔细看了霞浦的市政建设情况,他认为霞浦原是福宁府城,城垣雄伟,护城河宽阔,可惜年久失修,河道堵塞,水患严重。萨镇冰认为,疏浚护城河是关系百姓生命财产等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由地方民众自己主持,不要政府插手,草率从事,不能派民工打扰百姓,要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每人每天给予大洋五角的工资,让穷人自动报名参加做工,做完一天工,当场发给一张工票,收工时由他们自己到府头门隆昌布店门前,即陈克桂住宅对面,兑换领取现金,不折不扣。修理护城河的资金来源于华侨捐赠给萨镇冰办地方救济事业的款项。
如今的霞浦护城河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兴奋,自动报名,踊跃参加。大家认为萨镇冰是福州人,还热心出钱为霞浦人办好事,我们霞浦人,自己家乡的公益事业,当然更要努力去做,结果只用了几十天的时间,整个护城河的疏浚工程便大功告成了。护城河疏浚之后,河道通畅,清流涟漪,垂柳飘扬,霞浦古城焕然一新。民工们个个热情洋溢,余兴未消,见南门外的月爿河,河面比较宽阔,周围又有古亭、石桥、大榕树等,便主动出工,开辟为“南门小公园”。城边河岸,移植一些花卉树木,并建了一座露天戏台,请来福州闽剧戏班,公演两天,以示庆祝。霞浦商会还租赁了两条小船,张灯结彩地在护城河中游划,颇为喜庆热闹。护城河疏浚成功之后,萨镇冰亲自撰写了一首《浚河诗》:“疏河大禹古称仁,此日松城步后尘。万众辛劳天不负,工成千载利斯民。民国壬申冬月萨镇冰。”后刻于石碑上。该石碑被埋于地下多年,1984年南郊居民建房时发掘,后被移到霞浦县城关镇月波公园内。
(文章来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