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都风土——福州古塔与古意
发布时间:Jul 31, 2020 | 作者:
“塔”起源于古印度,东汉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在曾被称为“佛国”的福州,自然留下了很多古塔。
“三山两塔”是老福州城的格局,杳然入云是福州古塔的气韵。
乌塔和白塔,一黑一白,为榕城勾勒出水墨的轮廓;罗星塔拔地而起,成为耀眼的航标;登上永泰的联奎塔,仍可一览当年状元的风采……今天,我们走近福州的古塔,细数它们每一层所存放的故事。
我们常说“三山两塔”,三山指的是屏山、于山、乌山,它们绵延出了福州城的脊梁;两塔便是白塔、乌塔,它们塑造起了福州城的挺拔。
从前,福州有七座宝塔,正如《福州即景》中所写道:“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它们分别是:乌塔、白塔、定慧塔、报恩塔、崇庆塔、开元塔、育王塔。随着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仅存白塔与乌塔两座。这两座塔,都有着比黑白两色更为意蕴深远的本名。
白塔,本名为“报恩定光多宝塔”,是唐朝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所建,修建此塔,是为了给他的父母荐福,因此名字中有“报恩”二字。这塔原本是一座木塔,只有内轴是砖,明代时不幸遭遇火灾,便改成了砖塔,塔外涂上了白灰,民间也就将其称为“白塔”。传说在这座塔下,人们发现了一颗流光溢彩的宝珠,所以塔名中又有了“定光多宝”这四个字。
白塔
乌塔,本名为“崇妙保圣坚牢塔”,塔身是花岗岩材质,风化后呈现黑色,因此民间便将其称为“乌塔”。乌塔的命运坎坷,多次重修,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乌塔
乌塔始建于唐朝贞元年间,那时它被叫做“贞元无垢净光塔”,后损毁,留下了一块《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记载着那时的岁月,这是全国现存最早碑刻之一。
后来,闽王王延曦为祈福,便在旧址上重修宝塔,原本计划建造一座九层塔,但是在修建途中,王延曦因政变被部署杀害了,这座宝塔也就只造了七层。
乌塔,颜色如墨、沉稳如墨,而到夜晚,又会为城市妆点金辉。它以自己的“坚牢”,挺过了千年的风雨,伫立在乌山东麓,以坚不可摧的姿态,守卫着榕城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产生融合,“塔”继而成为了人们镇妖驱邪、祈愿平安吉祥的精神寄托,这些风水塔也更加接近道家阴阳五行的思想。
在闽侯县甘蔗街道,有一座临闽江而立的镇国宝塔。唐末时期,这里常常发水灾,淹没大片农田。当时的县官听从了僧人的建议,在此修建宝塔以镇水妖,消除水患。
千百年过去了,镇国宝塔依旧默默地伫立在闽江江畔,守护着当地居民的安宁生活。
在福清上迳,有一座鳌江宝塔,也是风水塔。塔门上刻着当时人们美好的祈愿:“愿四海宁谧,愿五谷丰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在永泰,还有一座联奎塔,这座塔,是有名的“状元塔”。
状元塔
南宋乾道年间,永泰县人萧国梁、郑侨、黄定连续高中状元,传为佳话,从此“一县连出三状元”的永泰美名远扬,人们为了纪念三位状元,便修建了联奎塔。
福州多水,自然也多港,多码头。茫茫河海中,需要有高耸之物作为航标,塔,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马尾的罗星塔,就是个重要的海港之星,导航之眼。
它位于马尾港的罗星山上,这里位置险要,是水路进入福州的必经之地,罗星塔便成为了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
罗星塔
登临塔顶,视野极为开阔,马尾港附近的水域一览无遗。在福州航海历史上,这座塔起着指引商船的关键作用,这颗明亮的罗星,成为航海者掌握方向的明灯,到达彼岸的希望。
光绪年间,闽海关内开办了大清邮政福州邮务总局,在罗星塔处,设置了一个分局。从此,罗星塔成为世界邮政地名之一,被称为“中国塔”,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以寄达。
福州的塔,各有其历史,各有其风貌,我们无法穷尽其美,只能叙写些许文字,以求记录下那些动人的故事。
走近福州的塔,可见一层古韵,一层祝愿,一层匠心,一层信仰,多年过去,这些古塔改变的可能是色彩,是工艺,但无法改变的,是它们不畏风雨的伫立。
登塔,正像极了人生,上一层,有一层的风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最终必定可见天明海阔,灿烂光景。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有福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