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清代梅枝纹玉瓶—福州市博物馆藏珍品
发布时间:Jul 6, 2020 | 作者:
福州市博物馆所藏清代梅枝纹玉瓶(如图)高19厘米,腹径10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5厘米,青绿色玉料,侈口,短颈,底部内敛,圈足,底承木座。肩部饰一圈卷云纹,肩下两侧贴附铺首衔环耳,器身为剔地阳纹浅浮雕刻梅枝和绽放的梅花,其图纹设计巧妙,刻画生动,法古真实。整个器物造型构思规整、清雅,形体比例适当,古雅有致;雕工娴熟,雕琢精细、老到;线条简洁、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表面光滑圆润,形象生动逼真,显示出一代能工巧匠之力度与风范。堪称与世俗的审美趣味相投、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知识窗
玉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们祖先找到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性格、文化和理念的物质载体。作为一种透闪石,它的显微结构呈针毡状,纵横交错,非常有韧性,不易折断。它蕴藏不丰且质优,生动而富有灵性,与史前先民心中的愿望、内涵相吻合,代表他们的文化、情感、理念和传统,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由于玉的精华内蕴,温润莹泽,细腻柔和,含蓄坚韧等特征,符合中华民族对“德”的理解和向往,于是玉就成为德的载体,成了君子的象征,诗经《国风·秦风·小戎》里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句子。
中国人对玉近乎偏爱,人们把天帝称为玉皇大帝,把月宫中的仙兔称为玉兔,根据《山海经》记载:人要维持生命吃的是果实和肉类,黄帝则需要吃“玉膏”,而天地、鬼神就吃玉。另据考古挖掘发现史前时期墓葬出土的大批神器就是用玉制成的。
我国玉雕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工匠们灵巧的双手,智慧的火花,造就了中国灿烂的玉文化;尤其到了清代,更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造型上以新颖奇特取胜,在制作上讲究精雕细刻,在人物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生活,一件玉雕成就了造型美、雕工美、意蕴美的完美统一。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