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郑和碑之《天妃灵应之记》碑—福州市博物馆科普
发布时间:May 25, 2020 | 作者: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
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天妃灵应之记》 碑俗称郑和碑,今藏于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该碑是郑和明宣德六年(1431) 第七次奉使西洋,驻舟师于福建长乐太平港,再次整修天妃宫、南山塔寺并新建三清观,竣工时立于南山天妃宫。碑文由郑和亲撰,碑座为花岗石、碑身为黑色页岩。碑高一百六十二厘米,宽七十八厘米,厚十六厘米,碑额正中阴刻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两字残损;字框的上端及两边阴刻如意云水纹,顶端涌现祥云捧月的图案,碑体四周边框刻缠枝番莲纹;碑文阴刻楷书共三十一行,每行六十八字,共计一千一百七十六字,除其中有九个字磨损外,碑文至今基本完整可读。
人能竭忠以事君,则事无不立;
尽诚以事神,则祷无不应。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天妃宫倒塌后碑被埋于土中。1930年,一位农民在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发现了这块碑。当时的长乐县长吴鼎芬立即派人将碑移到县署“思善斋”侧。吴鼎芬离任后,此碑又被乱草掩盖。1935年,湖南人王伯秋担任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时,偶然间在县署档案中看到了这块碑的记载,于是派人到处寻找,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它。王伯秋对碑文进行摹拓后,分寄国内外学者鉴定。石碑的发现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写文章进行评述、考证,掀起了研究热潮。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为免遭战争破坏,特将此碑运至南平市保存。战后运回,移到现长乐师范附小院内。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
《天妃灵应之记》碑碑文分前后两个部分,详细记载了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 前后三十余年间,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和结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
是用著神之德于石,并记诸番往回之岁月,
以贻永久焉。
郑和下西洋历时三十多年,但他所刻的有关下西洋纪功石碑,仅有娄东刘家港天妃宫和长乐太平港南山两处,为姐妹碑,后来娄东天妃碑不复存在,仅余长乐南山天妃碑。《天如灵应之记》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块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纪事碑刻,此碑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长乐太平港
《天妃灵应之记》碑订正了以往史书中的错误,填补了历史史料的缺漏和空白,天妃碑是最为准确的郑和七下西洋史事记载文献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重要实物史料,是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天妃灵应之记》碑的碑文中详细地提到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经历,到达和经过的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产物,是研究当时西洋群岛的政治、经济的第一手资料。
(文字来源于《福州文博》2015年总第13期,作者陈迟)
- 上一篇: 【资讯】永泰虎尊拳—非遗宅急送
- 下一篇: 【资讯】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非遗宅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