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福州市博物馆网上送展系列——青瓷多嘴壶

发布时间:Mar 27, 2020 | 作者:


宋代,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制瓷工艺更是得到飞跃性的发展。福州考古发掘出土的宋代文物有青釉罐、钵、碗、壶、瓶等,造型更加多样化。与前朝相比,胎质更为细腻,釉质更加滢润,玻璃质感强,瓷器的坚硬度高。

连江浦口窑、闽清义窑、北郊宦溪窑、福清东张窑等都是宋代福州地区的著名窑址,其中福清东张窑还是福建省宋代四大瓷窑之一。这些窑址烧制的瓷器有些还作为外销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

 

多嘴壶

 

image.png 

 

1997年在福州市郊凤邱鹤林山宋墓出土的宋青瓷多嘴壶,堪称明器中的珍品,属谷仓型明器。该壶身似塔形,通高48厘米,分五层,每层分叉有五个嘴,整个壶共有二十五个嘴,每一个嘴皆施黄釉,且都有开孔,壶身完整,釉面较光亮,二十五个壶嘴与壶身连接紧密,没有出现裂痕,说明当时制瓷工艺之精湛。壶为内敛圆型底座,五层塔型壶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壶盖为屋顶状,上有五道脊棱,顶部为宝珠顶。若把该多嘴壶视为谷仓,那这个壶盖就是造型别致的圆形仓顶。

多嘴壶制作成塔型谷仓,民以食为天,塔又高又大,寓意在塔形的谷仓内储存大量的谷物,祈望来年一定又是一个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以大稔的丰年,所以“仓廪实而民知礼节”,有了充裕的粮食作后盾,国家就会国泰民安,人民也会富足祥瑞。

此外,多嘴壶之所以有25个嘴,是因为古人认为一、二都是少数,三个以上就是复数,意指多个,该多嘴壶有25个嘴,很多张嘴说明有多口人。在农耕社会,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如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是说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为了获得好收成,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故“多子多福”观念在古人心中根深蒂固。

知识窗

 

为什么古代人要专门烧制明器作为随葬品呢?

 

这跟古代人“侍死如侍生”的葬俗有关。人们希望死后依然能享受到生前所享受的一切,故在考古发掘中常有谷仓、房屋、陶灶等均为明器的生活用品,并不使用,只是作为随葬品,祈求死者到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所拥有的一切愿望。多嘴壶也是属于这其中的一种。

该多嘴壶作为随葬明器,意在祈求死者到阴间仍享受“多子多福”给他带来的荣耀,而在一些木雕题材中,也有寓意“多子多福”的雕刻,如三坊七巷古建筑屋檐下的悬钟木雕,常刻有玉米、葡萄、石榴等,皆有 “多子多福”之意。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