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福州市博物馆网上送展福州古厝系列——琴江村

发布时间:Mar 25, 2020 | 作者:


琴江村

 

image.png 

 

琴江村在长乐区西北闽江南岸,与马尾区隔江相望,因流经这一段的闽江宛如一把古琴,故名琴江。琴江村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原是清朝“三江口水师旗营”琴江满族村,是福建唯一一处满族人聚居地,也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文物保护价值的旗营遗址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石牌坊

 

清初三藩作乱,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亲王杰书奉旨率兵入闽。平定耿精忠之乱后,清兵便驻防福州。雍正六年(178年)十月,奉旨挑选老四旗500多名官兵携眷进驻琴江,围地筑城,建立三江口水师旗营。旗营是按太极八卦的规划格局建成的,故又称“旗人八卦城”。该旗人军营有城墙包围,城成椭圆形,坐南朝北,北面临江。城四面各开一门。南城墙一段及南门保存了下来。

 

image.png 

琴江公衙门

 

    城中原有将军行辕(俗称“公衙门”),是清驻闽福州将军每年视察水师操演之行辕,平时则为旗营官佐议大事之处。原为三进,头进、三进已毁,仅剩二进,今已重修为两层楼房。人称将军楼,原为福州将军寝息之处。门前照壁也保留了下来。原来还有协领衙门、骁骑校衙门等,现士兵营房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整。营内还有一座青石牌坊。1884年,三江口水师旗营参与了中法马江海战,不少官兵壮烈牺牲,现江滨有一座小庙,祭祀烈士忠魂。

 

琴江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在鸦片战争、中法马江之战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作为一个军事堡垒,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image.png 

第喜门

 

琴江村还是一个军民合一的村庄。营房与东南民居最大的不同就是门,兵营临街分为四扇门、六扇门,四扇门为普通人家,六扇门为官宦之家。不管是四扇门还是六扇门,正中的门上都统一套一扇矮木门,上端有几个镂空的小窗,这种门叫作“第喜门”。“第喜门”只有在婚丧时才打开,平常紧闭着,其对旗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搬家时必须拆下来带走。

 

image.png 

旗人街

 

     旗人街又叫首里街,两边兵房对峙形成街道,街道两旁的兵房为单层木结构,既是营房又兼民宅。

 

image.png 

海军世家贾氏故居

 

琴江村有许多很有特色的民居,如赖府协府口黄公量宅、帅正街的许宅等。辛亥革命后,旗营渐渐变成民居村落。这里居民多是旗营官兵的后裔,不少家族仍是海军世家,且出了不少人才,如曾任民国海军部少将军务司司长贾勤、新中国海商法学科创立者黄廷枢、新中国电机电器工业领导者之一曹维廉等。

 

image.png 

海军世家贾氏故居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