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福州市博物馆网上送展系列——南朝寿山石刻线猪
发布时间:Mar 19, 2020 | 作者:
“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让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赞不绝口的寿山石俗称腊石,因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乡而得名。其雕刻历史源远流长,石质脂润,柔而易攻,是国内外公认的雕刻工艺品和制作印章的最佳材料。
福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寿山石雕中,有一对南朝石刻猪,它是目前福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寿山石雕之一。
据当年参加发掘考古工作者回忆,这座南朝墓外观是福州地区常见的砖砌劵顶墓,平面呈刀形,墓室前有小于墓室的砖砌劵顶墓道,在清理墓道中发现了南北朝墓葬中常有的青瓷盘口壶、青瓷隐刻莲花纹托杯等殉葬品,接着在墓室内约两立方的淤泥里清理出一对已断裂的“石刻猪”。一只残长5.4厘米,宽0.8厘米,厚0.3厘米;另一只残长3.6厘米,宽0.8厘米,厚0.3厘米。
南朝寿山石刻线猪
“石刻猪”形体扁平,匍匐于地,圆鼻前拱,四肢曲拐分别紧贴躯体两侧的前后,背脊正中刻两条直条,突出了脊背,背脊两侧刻稀疏的鬃毛,整个刻石呈直条状,近看可见细疏的线刻划痕,刀法简洁利索,表现出伏猪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据专家学者们鉴别认为,这对“石刻猪”的用材是取之裸露地表的寿山老岭石,无论在雕刻技巧方面和造型手法上以及古朴的刀法都无法与后代登峰造极的明清时期的寿山石雕相媲美,但是,作为早期的雕刻品,它用非常简练的线刻,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古人祈禳“五谷丰登”的猪的形象,造型雕刻技艺,极有特色也极为难得。
福州二凤山出土的南朝随葬品——“寿山石猪”可以证实,自15世纪的南北朝起,福州就出现了寿山石文化。这对已断裂南朝寿山石线刻猪,在福州市博物馆的一万多件馆藏文物中,虽不起眼,却意义不凡。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