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福州古厝—梅花古镇
发布时间:Jan 3, 2020 | 作者:
福州古厝之梅花古镇
长乐市梅花镇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也称“梅城”。梅花镇是福州市长乐区下辖镇,有”闽江南喉”之称,是闽江口海防要津,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名港,历代军事之要塞,古代因山多植梅花而得名。梅花古镇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朝海防古城墙、蔡夫人庙、乡约所、林位宫等;新近发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清官碑”。
梅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时倭寇猖獗,大犯我中华沿海疆土,民不聊生。为抵御外侮,驱倭保疆,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沿海要塞筑城御倭,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梅花城,置千户所,派卫指挥一员,副千户一员,镇抚一员,百户一员,又调世袭铁印官十三员,屯军1540名。
明朝海防古城墙
2001年8月列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古城东门墙遗址保存尚为完整,大部分城墙基址依稀可见,是目前福建省保存较好的古城垣遗址,也是研究明代千户所军史要地建设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研究价值。
古城墙上的鲤鱼跳龙门和戏球狮雕,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古城辉煌。
梅花古镇东门
梅花古城延褒三里,绕将军山麓依山而海而筑,城高一丈三尺,广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战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为花岗石砌,僻东西南三门,东门濒海,南门面山,西门为水门。潮至时船可直抵城下,龙盘虎踞,雄伟壮观。城因年久沙压,明清两朝曾4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七年。后改为寨。
古城东门井于明洪武年间筑,正方形花岗石砌,深三丈余(约10米),原为梅花城内千户所军民生活饮水之用,至今仍作为附近居民的生活饮用。
蔡夫人庙
蔡夫人庙俗称姑婆庙,清康熙年间建。在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梅西村,靠山临海。1986年,长乐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夫人系琉球人,姓蔡名红亨,擅长刺绣。明万历年间,织龙袍入贡,深受皇帝赞赏,册封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召她入京。过梅花澳时,遇风登岸,乡人热情接待,居住梅花宋直家中。不久因病逝世,葬于梅花马鞍山田螺坞,万历皇帝得悉蔡红享不幸病逝的消息后,万分沉痛,降下圣旨封其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并赐建庙于宋家庄,名“懿德蔡夫人庙”。
梅花乡约所
乡约所位于今梅花镇梅城村八一八西路,早为文昌阁,后改为忠贤祠,清道光八年,由忠贤祠前座重辟建为乡约所,光绪二十二年重修。
据《长乐梅花志》载:明末清初,梅花城居住有43个姓氏人家,存在着人事纠纷与人为矛盾,邻里不睦,大姓欺小姓,大家望族作威作福,小姓寒门畏首畏尾,间有奸顽好利之徒或诡计挑唆或横行哧诈或藐视洽比等。有感于此,乡人士池春雷、刘占梅等7人倡导公建乡约所,并订乡约二十二条,同吴、张、周、黄、胡等各姓尊长,朔望集诸子弟,圣谕广训,申明乡规条约,时县令王屐谦并同教谕陈元机常亲临乡约所宣讲乡约。
乡约二十二条,类似今天的居民公约,其条款概括了“文明礼让,大姓不可欺小姓,大族不可压小族,团结邻里,制止横蛮,欺行霸市,凡发现来历不明的外地人不准暂住;尊老爱幼,对老人要尊重;严禁游手好闲,嫖赌吸毒,见义勇为,如遇海难要相互求援,若遇一家被盗众人要出来追捕,追捕盜贼一名,赏银五千,如不闻不援的罚,安全生产,保护森林,提倡义务纳税,保护古迹,打击腐败,反腐倡廉等。
林位宫
梅花镇林位宫,此宫曾经多次重修,现在所见者,为1993年民众自发捐资重建,其风格所出现的地域性和传统的庙宇建筑构思颇为壮丽。
宫内所奉林位木周住神像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可谓具有文物价值。现在,此宫还成为进行乡情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一些年老的民间诗人, 则以福州方言和当地吟诗方式, 在台下吟诵他们新作的旧体诗词, 内容多为赞美林位业绩。
清官碑
“清官碑”发掘于2000年8月,今存于梅花古城东门边,为花岗岩石刻,高约150厘米,宽约70厘米,厚约25厘米。
“清官碑”上方刻“皇明”二字,正中刻“廉明仁断胡公之碑”,右边刻“万历己丑五月吉日”,左边刻“梅城千百名里民公立”,全碑计刻楷书二十七字。
梅壶友谊楼
友谊楼前梅花盛开,这背后又有一连串兵民同心抵御外敌史实。明嘉靖年间,倭寇犯闽,梅花、壶江两乡渔民在闽江口协同戚继光抗击倭寇,互用“依舅”作哨语,合力捍疆护海。清康熙年间,两乡共辟马祖定置渔场,渔汛丰收之时两乡祭神联庆,当夜突遇外患袭扰,双方再以“依舅”作哨语联络,携手击退外寇。从此,两地渔民互称“依舅”相沿成习。抗战中,日舰横阵江面,壶江岛粮食中断,梅花乡人冒死送粮过江,解壶江之危。
改革开放后,梅壶两地百姓集资三百万将将军山建成公园,梅壶友谊楼即是壶江百姓捐资所建。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