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福州市博物馆在“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文博成果评审推介”中喜获多个奖项
发布时间:Dec 20, 2019 | 作者:
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指导,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福建文博系列成果评审推介活动”中,福州市博物馆喜获多个奖项。其中《福地宝船 海丝帆影展》荣获“福建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由福州市博物馆张振玉馆长主编的《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和《福在福地》分别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三等奖。陈列部副主任张春兰撰写的《福建唐宋时期多嘴壶初探》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福地宝船 海丝帆影展》荣获“福建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
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福在福地》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福建唐宋时期多嘴壶初探》
荣获“福建文物考古博物馆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这是继2001年福州市博物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提名奖和2007年《福州古代教育史展》荣获“福建省第四届文博考古优秀成果”三等奖之后再次荣获大奖,也是福州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和文博科研领域方面经过多年刻苦专研、努力奋斗后再创辉煌。
福地宝船 海丝帆影展
展览旨在秉承历史,弘扬文化,彰显海丝门户、有福之洲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示福州深厚的海丝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海丝人文内涵。
展览以福船作为海丝文化元素的切入点,采用编年结合叙事的方式,以福州海丝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具有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海丝文物为主导,充分利用新的考古研究和普查成果,并辅以场景复原、幻影成像、3D环幕、三维背投等高科技展示手法,突出陈列内容的知识性、独特性、包容性,陈列形式的丰富性、趣味性、互动性。展览主题突出、亮点纷呈,呈现给观众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展览、一个原创性的展览、一个看得懂的展览。
展览开放至今共接待中外观众一百多万人次,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期间还承担了福州“三合一会议 ”外国官员和贵宾的接待任务,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外国官员及贵宾的赞誉。
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
该图录共收录“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的189件代表性瓷器,以青花器为主,兼有少量五彩器、单色釉器等,器型涵盖了将军罐、尊、瓶、花觚、小杯、高足杯、炉、盒、大盘、小碗、碟、军持等。
该书还详细介绍了“碗礁一号”沉船和出水文物情况、平潭碗礁附近海域出水的部分瓷器,以及《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自2012年以来巡展交流成果等,是福州市博物馆对“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研究和巡展交流成果的汇总。此图录的出版发行对于推进对康熙年间景德镇外销瓷器的研究,增进对福州海丝文化的了解,提升福州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影响力,促进福州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福在福地
该图录共收录“福”文化有关的器物近300件(套),涵盖了古人饮食、礼俗、婚丧、服饰、教育、艺术、家具等方方面面,展示了福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深厚内涵。
该书还详细介绍了福州市博物馆与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建立帮扶关系后,于2019年春节在福州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了《“福”在福地——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福文化收藏展》及“博物馆里过大年”、“博物馆里闹宵”、“福文化进校园”等福文化系列活动。在展览展出半年时间里,参观人数多达20万余人,多家省、市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现场采访与专题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福州市博物馆与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启了我省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结对帮扶的先河,该图录是对这次结对帮扶丰硕成果的全面总结,为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办馆质量、完善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福建唐宋时期多嘴壶初探
该论文是目前学术界关于福建地区多嘴壶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的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文中大量引用考古发掘报告、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数据全面、材料丰富、内容详实。
论文所涉及的多嘴壶基本攘括了福建各地区代表性器物,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了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同时,还运用了统计学、社会学、类型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方法对福建唐宋时期多嘴壶的主要类型、装饰技法、用途蕴义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力求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合理、结论准确。该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以及《东南文化》2019年第2期,得到了《东南文化》官网、《东南文化》微信公众号、腾讯网的推介,并被知网官方网站、维普官方网站、万方数据库研究前沿文献全文收录,得到文博界有关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文章来源:福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