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福州有非遗——除了妈祖,海西还有一位“海上保护神”
发布时间:Dec 9, 2019 | 作者:福州文化云
福州-闽都,这座建城于公元前202年的历史古城,饱经沧桑亦神采飞扬。在福州这座烟火气息浓郁的海西之都,那些流淌在八闽儿女心中的习俗与信俗,让无数颗心紧紧相依。我们需要走进八闽民俗,以此深入了解福州、历史与自己。
陈文龙,祖籍莆田玉湖,就读于明教堂,咸淳四年戊辰(1268)进士第一。度宗御笔改其名文龙,赐字君贲,授宣议郎。600多年来,陈文龙信俗与福州文化相融合,诞生了“躲债戏”、“尚书公出海”、“春秋祭”等民俗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陈文龙信俗
级别:省级第二批/市级第一批
申报地区:台江区文化馆、仓山区文化馆
“一敬状元公刻苦学习,二敬状元公舍生取义,三敬状元公精忠报国……”陈文龙纪念馆重现“学子敬状元”民俗,古韵茶香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百年前的福州。
陈文龙于公元1232年2月17日生。他的先祖多是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感的官僚,享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盛名。曾祖父就是北宋孝宗年间的“清忠亮直抗金良相”陈俊卿。
陈文龙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熏陶和“重义轻利”淳朴民风的影响,自幼就“濡染先训”,决心“以继承之”,立志“忠君报国”。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
古时,台江码头为福建省传统商贸的重要集散地,道头多达48处,茶叶、渔获、粮食等各归其道。
其中,有一条道名为尚书庙道,直通坞尾尚书庙。庙中就供奉着水部尚书陈文龙。当时陈文龙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个重要职位,颇有成就。
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焚书斩杀。后来他被捕,押送杭州途中开始绝食,经杭州拜谒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明朝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他为“尚书公”。
南宋末年风云诡谲的动荡时代造就了这位“永垂青史”的杰出民族英雄。民众对陈文龙的感情从钦佩、叹服、尊崇,进而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陈文龙的民族气节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敬仰,也得到后来帝王的推崇。
朱元璋颁旨下诏“福州祀陈文龙”(即福州府的城隍);朱棣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乾隆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因此,就有了“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之说。民间拜祭尚书公,既为推崇英雄,亦为祈求平安。
明清以来,农历正月及陈文龙诞辰和就义的日子,各地尚书庙都举行隆重的庙会,逐渐演变形成“迎尚书”和“送状元船出海”等民俗活动,至今盛行不衰。
陈文龙信俗的两岸交流
陈文龙信仰在闽台两地广为流传,被两岸民众尊为妈祖一样的海神。福州、马祖、台湾等地建有30多座以陈文龙为主神的尚书庙。
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府将台江陈文龙尚书庙(陈文龙纪念馆)奉为祖庙。上世纪90年代初,马祖乡亲每年都绕道香港到祖庙瞻仰和朝拜,并进行民俗文化交流。
马祖信众曾在2001年两岸“小三通”开通时组成第一个“马祖平安民俗文化交流团”来闽进香,80多名信众于2月11日乘“顺风号”破浪直航福州,到台江陈文龙纪念馆进香朝拜。马祖水部尚书公府祖庙在祖国大陆、两岸宗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厚渊源,这也是闽台以及海峡两岸之间同宗同源最好的印证。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陈文龙信仰文化交流会更上层楼,更加频繁。共同的陈文龙信仰,已经使台江区陈文龙尚书庙成为连接两岸同胞亲情的一个重要纽带。
参考资料:
1、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文龙信俗;
2、福州晚报:两岸学子体验福州民俗,揭秘福州两项非遗之间的渊源;
3、东南网:不该忘却的闽都民俗,了解一下?;
4、中国新闻网:海内外信众参加福州陈文龙信俗文化节活动;
5、中共台江区委宣传部:陈文龙 闽台一脉相承的尚书神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