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闽都人物 | 岁寒居士陈培锟

发布时间:Dec 21, 2023 | 作者:


  泔液境的坊门后,有一条名叫丰井营的小巷。小巷的尽头,乌烟灰的墙上嵌着一块墨迹斑驳的泥塑匾额,上书听雨斋三字,落款是岁寒居士陈培锟。

image.png 

福州三坊七巷泔液境

  陈培锟(1877-1964年),陈海梅之子,字韵珊,号岁寒居士、岁寒寮主人,闽县人(今福州)。二十岁中举,二十一岁联捷进士,以文章《舟车之所至》名列二甲,殿试中,与父陈海梅同点翰林,留下父子同榜”“父子双翰林的佳话。

陈培锟朝考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派东渡日本留学,就读法政大学。归国后投身教育事业,先后为福建高等学堂(前身为全闽大学堂)监督(校长)、福建农业学堂监督、福建法政学堂副监督。入民国后,一为东路观察使,三为道尹,两为财政厅厅长,稳坐福建省府委员宝座。解放前,陈培锟任福建省银行董事长,建国后顺利将库银移交给人民政府,后历任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委员、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是福建省文史馆首任馆长。

image.png 

陈培锟

  陈培锟出生在福州朱紫坊33号,所居亦河之南,河北亦有桥,今名观音桥,观音桥即广河桥。后卜居南营中军后的丁戊山房,都在闽县地界,今属鼓楼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陈培锟乡试时的文章,也是他取岁寒寮为斋名的因由。答卷时的他一定从万物凋零时松柏的葱绿,想到了父亲以塾师养家培养自己成才的艰辛。岁寒之时,松柏坚不凋谢的可贵,不正如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坚毅的品格么。

      乐善好施,广结善缘    

     陈培锟帮过的人不胜枚举。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他都诚恳以待,真心助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八十岁的萨镇冰寓居上海,思乡情切。陈培锟听说后,联络陈兆锵等二十多位乡亲,在泉山建仁寿堂,作为八十寿礼,送给萨老,供作返乡安养之所。

  抗战期间,国府主席林森在重庆罹难,其生前曾倡议重修福州镇海楼,中辍不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陈培锟重建镇海楼时,将其辟为林森纪念堂,完成国府主席未竟心愿。

image.png 

林森

  他为西禅寺张罗佛事,为修复福州府文庙带头捐资三千余元。

  每逢岁末,他都会到北门发放度岁粮,帮助穷苦人家度过年关。他家的门口也常有弃婴,每每遇到,他都会妥善安置。

他还替人证婚,《华报》上曾登有他的广告:我与人证婚,极为吉利,一年后定必生贵子。

  劝子勿为世所腐,知君要以诗相磨。陈培锟说自己是甘草,温和甘甜,百方皆用。

      教先四术,功及百年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为省府委员的陈培锟写下了教先四术,功及百年,这是他致力学务二十多年来艰苦支撑、始终不渝的目标。

  他深知无政者亡国,无教者亡民,致力于整顿学风,振兴文教。他视教育为神圣事业,努力保障教育经费的支应,希望福建教育得到发展。

  宣统元年(1909年),陈培锟从日本留学归来,经林则徐曾孙林炳章举荐,接替陈宝琛任福建高等学堂(今福州一中)监督、福建官立中等农业学堂监督,后又任福建私立法政学堂副监督兼教务长。福建私立法政学堂更名为福建学院后,其附属中学(今福州二中)得华侨胡文虎捐建文虎楼,亦有陈培锟的努力。如今,福州二中内还嵌着一块青石碑,上书萨镇冰、陈培锟,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奠基,记录着陈培锟为福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陈培锟与延安中学也有渊源。延安中学位于学院前巷,原址为清代的提督福建学院署。民国五年(1916年)在旧学院署内创办福建经学会,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私立福建国学专修学校,陈培锟任校长,其父陈海梅为教授,后来延安中学从别处搬迁至此。

      去毒禁烟,尽去沉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陈培锟任福建省禁烟委员会主席。他派出调查员及各县禁烟分会的委员,宣传、登记烟民,成立戒烟医院、戒毒所,制定了两年禁毒、六年禁烟的方略以及烟民就医办法。

其实,早在清末民初,陈培锟就是福建最早的禁毒民间社团福建去毒总社的成员,并担任第三任去毒总社的社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培锟作为去毒总社的代表上书海牙禁烟会,汇报禁种、禁运、禁吸成效。在他与林炳章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福厦两口岸进口的洋药、土药,一年内递减2237担,接近三成。鼓楼区内的宫巷戒烟局办了18期戒烟班,治愈烟民932人;光禄坊戒烟局办了8期戒烟班,治愈烟民219人。社会风气为之好转。

      赈恤灾黎,如己饥溺

      民国二十年(1931年),陈培锟为福建省赈务会主席,发布福建省赈务会训令,施衣施粥,赈灾恤贫。抗战军兴,省赈务会并入省赈济委员会,他又当选代主任委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兼任永安救济联合办事处主任、省防空协会秘书长。他在吉山村的家中挂上锡朋屋的牌子,意在得聚百朋,共同抗日。非常时期,他一改以往消极赈济为积极赈济,除了救济难工、救济难童、救济侨民,还参加突袭救济、善后救济、灾害救济。他奔赴南洋,义卖自己与父亲的书法,募集抗战资金,每每满载而归。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途经福州时,陈培锟作为省临时参议会副会长,接待了陈嘉庚,向其介绍家乡军民英勇抗日的情况,用真诚与友谊打动陈嘉庚,使陈嘉庚为闽海抗日捐赠了大量军用物资和枪械。

image.png 

陈嘉庚

  陈培锟的好友陈海瀛称其每举一义一难,能掸其奥窔(堂室)无遗,闽人皆感其恩。

  1964年元月,陈培锟因脑溢血住进省立医院。弥留之际,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前来探望,直呼好人哪,好人17日,因抢救无效,陈培锟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七岁。福建省副省长陈绍宽在挽联中称其福人第一


来源:2023228日《福州晚报》·穆睦

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