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都工艺三宝 |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福州烟台山兰记脱胎漆器
发布时间:Jul 12, 2023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兰记脱胎漆器
从祖先的刀耕火种,到文明曙光的初现。千年来,漆器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兴衰更迭而日臻精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省会福州的脱胎漆器久负盛名,它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与寿山石雕、软木画并称“闽都工艺三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23年(1934年),美国费城举办隆重的建城150周年展览会,世界各国都将最好、最有特色的产品计几百件送往参展。其中来自中国的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荣获展览会最高奖项头等奖。
下面,小编就带你揭开
福州脱胎漆器的神秘面纱。
乘着时光的印记,
去感受千年闽都
大美漆艺的独特魅力!
>>> “榕城三绝”之脱胎漆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与丝一样,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而漆这种传递着中国历史文化质感和温度的良美材质,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 脱胎换骨始出来<<<
福州脱胎漆器,源于“夹纻”技法。以泥土、石膏等制成器物胚胎,取人工割取天然“大漆”和(huo)瓦灰制成漆泥,由夏布于胚胎之上逐层反复裱褙。阴干后,敲击麻布外壳脱去内胎,于漆布雏形之上覆盖底灰、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髹饰,便成成器。
福州脱胎漆器采自天然生漆,加以髹饰技法,集轻盈与瑰丽于一身,曾一度名震寰宇,作为国之赠礼,却又一度濒临失传。虽几经波折,但始终如风雨中飘摇的华夏民族一般,风雨常有而我固本正。
相传清朝年间,福建漆匠沈绍安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开油漆店。他在一次帮人修补庙里的破旧牌匾时,发现木头虽已腐朽,但是用漆灰麻布做的底坯却完好无损,且很轻。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技艺,叫“夹纻”,即泥塑成胎,再用漆糊上麻布,经过多次涂漆和阴干后,再取空胎座。
受到启发的沈绍安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于是这门技艺经过改造、创新到了自己做的漆器上,是为脱胎漆器。
漆是一种具有粘性的物质,能防腐耐热,但它容易色变。做脱胎漆器要用产自云贵等地的天然生漆。这些从漆树上刮下来的乳白色液体,接触空气氧化后很容易变干涸,取之不易。大漆不仅具备实用主义特性,还能营造出多姿各异的艺术美感,且因为流动性及可塑性很强,当添入其他一些元素或者转变技艺方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
同时刷漆时每次都要阴干,干透后要填补出现的洞孔,才可以刷下一层漆。空气越湿热,漆干得越快,过了头就会起皱。从塑胎到脱胎这个过程,一个半人高的花瓶可能就要花费一个月时间。不仅因为工序复杂,多达几十道至上百道,而且反复阴干刷漆的过程也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
髹饰工序是脱胎漆器的点晴之笔。髹是“以漆漆物”,饰是“以纹装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多样,有彩漆晕金、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嵌螺甸等多种技法。漆器大多呈棕、黑、红等底色,但福州脱胎漆器却有褐、黄、绿、蓝等丰富色彩,并且会“真金碾泥为色”。黑漆的底色,更能衬出金的富丽,银的晶莹,而且防腐防蚀的漆器能保证颜色经久不变。
福州脱胎漆器轻巧耐用、色彩瑰丽、光亮如镜。当年福州沈氏进贡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壁薄如纸。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诗: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含露掇其英,说捧这个碗比捧朵菊花还要轻。
因为福州脱胎漆器的原胎多是先用泥土、石膏做成,再贴上夏布。在经过反复的刷漆和阴干后,夏布会变硬变轻。这时工匠再用硬物敲打外壳,里层的胎体便会被震落,只剩下轻盈坚固的麻布胎。
>>> “兰记”脱胎漆器发展历程<<<
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沈绍安。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源于明代的雕漆,经由沈绍安的改良创新,让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的沈绍安
在福州漆器老漆坊发展史上,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可以说是后来居上,一枝独秀。它囊括了综合实力最强、品牌运作最多、销售渠道最广、花色品种最齐全、产品质量最过硬等多项记录,存世30多年来在国内外始终享有很高声誉。这些还要归功于沈绍安兰记创始人沈幼兰过人的管理才能和漆艺功底以及他的努力和创新。
沈幼兰(1890-1964年),原名正铎,福州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脱胎漆器艺人家庭。为沈绍安第五代孙,精通脱胎漆器的上色薄料工艺擅长企业经营管理。其五世祖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世代相传,在全球享有盛誉。1915年他开设的兰记漆器店,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即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的前身),1956年被评为上色艺人,为福州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委员、省政协委员。
沈幼兰
沈幼兰小时念过私塾,14岁时因家境贫困辍学,到其堂兄正恂开办的“恂记”脱胎漆器店学艺。1908年,19岁的沈幼兰出师,精通上色薄料,留在“恂记”当技工。沈正恂发现沈幼兰聪明好学、头脑活络,对这个堂弟十分器重,让他兼任经营管理,这为沈幼兰后来成为首屈一指的行业经营管理人才打下了基础。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三牌楼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幼兰随同沈正恂参展南洋劝业会。他目睹中国手工艺品荟萃的盛况,亲身感受到沈氏脱胎漆器的身价与声誉,立下志愿一定要将祖传的工艺技术发扬光大。此后,幼兰立志独自创业,努力钻研脱胎漆器技艺,连妻子用的七星橱都被改成阴房使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幼兰已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并筹备独自开店创业。
沈幼兰(中)在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
民国4年(1915年),沈幼兰离开沈绍安恂记漆器店,移居文儒坊,成家自立,自产自销。1922年,沈幼兰随带一批脱胎艺人、技工在仓山区塔亭路53号创建了“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专营外侨生意。
兰记脱胎漆器店为三层砖木结构,中西合壁,临街是西式立面,后进是中式木构架。门面气派,橱窗中陈列有各类精品漆器,还有一个玻璃顶棚的内部天井。
五口通商后,仓前山成为外国人聚居地,沈幼兰便利用这一优势,和外国人开展交易。当时塔亭路上外国人办的洋行较多,于是他西装革履,家里备有整套西式餐具、咖啡壶,以婚、丧、喜、庆等各种名目宴请外国人及社会名流,精印散发各种“兰记”漆器店的宣传卡。
“兰记”开业后,为使“兰记”产品在质量上压倒同行,他在技术设计方面不惜重本,广泛征集名人字画、名贵陶瓷、古铜器等,作为艺人创作的借鉴,以求广开思路,不断创新,使“兰记”名牌优质漆器名重当时。
每年盛夏,他就到外国人避暑的鼓岭设立临时营业部,抓住每一时机争取业务,并在国内外建立商业网,上海、厦门、香港、西贡等地都设有代理机构。同时雇工收徒,扩大生产,开始从众多的福州老漆坊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漆艺品牌。
在短短的十来年里,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发展迅猛,很快就成为福州脱胎漆器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店号。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福州漆器行业统计资料显示,沈绍安兰记资本11000元,工人30人,分别排名第1位和第2位。此时的沈绍安兰记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庞大的营销网络。
在走出去发展方面,沈绍安兰记继在上海、厦门设立经营部或分店推销产品之后,进一步向海外延伸拓展,在香港九龙尖沙咀汉口道6号设立协盛公司,另在新加坡、越南西贡也设立了代理机构。
1933年前后,沈绍安兰记漆器店的业务开始大不如前。到了民国廿三年(1934年),兰记销量总数只达四万五千元。1938年4月,日寇攻占厦门,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永安,漆器行业受到重挫。当时福州老漆坊大多举步维艰,只剩沈绍安兰记、沈绍安德记等十来家在勉强维持。
新中国成立之初,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接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单订货,但苦于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便向政府申请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1月,公私合营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公司宣告成立,成为福州市第二家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1956年成立福州第二脱胎厂,幼兰任副厂长。1958年10月,公私合营公司转为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在随后数十年间延续着沈绍安兰记漆器店的风采。
>>>兰记漆器扬海外<<<
福州脱胎漆器以其“脱去胎质,空余布胎”的独到之处,同时加上技艺精良、品种繁多、造型巧妙、色彩绚丽,使得它在百花齐放的漆工艺品中屹立不倒、独树一帜。自1898年以来,福州脱胎漆器先后在巴黎、多伦多、柏林、伦敦、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沈绍安兰记款漆盘
沈绍安“兰记”的产品曾多次在全球获奖。1924年起,先后参加巴拿马、芝加哥、菲律宾、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博览会,获得特等金牌等大奖。在北京、杭州、上海、广州、青岛等地国货展上也曾获得头等奖或特等奖状。因此,中国的脱胎漆器便享有“天下惊无双,人间疑独绝”之美誉。
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成为国之赠礼。
福州脱胎漆器从柔韧的夏布变成坚硬的漆器,是脱胎换骨的蜕变。色彩的瑰丽与材质的坚固,铸就它庄重的气质。而脱胎的工艺让它轻巧,易于携带搬动,可谓是“身轻如燕”。
如今,福州脱胎漆器行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立足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作和生产出更新、更美、更精的漆艺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宾客的关注。在福州这个日新月异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福州脱胎漆器这朵艺术奇葩,也将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