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闽都记忆 | 革命烈士林觉民曾撰稿过的报纸《建言报》

发布时间:May 17, 2023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建言报》于1911年1月10日创刊,是由同盟会福建支部掌握的鼓吹革命的报纸,社址在仓前山梅坞。每星期二、四、六出版,星期日无报。同年11月辛亥革命福建光复后停刊。

 

image.png 

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旧址,又名“独立厅”

 

清末,同盟会福建支部建立以后,为掩护革命活动,便利联系各阶层群众,由居住在福州桥南仓前山带的部分骨干分子,利用原有革命组织“汉族独立会”及“阅书报社”的基础,争取地方开明人士,成立“桥南公益社”。

 

为了更好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社内办了一个内部小刊物《调查录》,内容有摘自外省报纸或来自各方通讯的时事新闻、群众供给的反清宣传材料等。由于它是不定期发行的,传阅面也不广,不能满足需要,但要正式办报经费有困难,这时立完派的刘崇佑、林长民,希望利用“桥南社”对他们的政治活动有所帮助,通过同盟会会员张海珊,表示愿意资助“桥南社”办报资金的不足部分,双方经过商讨,同意合作办报,由“立宪派”资助经费500块大洋,“桥南社”也募款500块大洋,办起了报纸,定名为《建言报》,初由张海珊担任主编。约一个月后,张海珊离职,改由曾编过《调查录》的同盟会会员刘通接任。

 

image.png 

刘崇佑(左)

 

image.png 

林长民(右)

 

《建言报》主要内容有论说、批评、纪事、杂录、图画等。黄花冈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回福州为黄花冈起义进行准备工作期间也曾为该报写稿,黄花冈起义失败后,该报收集了许多革命志士的材料,以隐讳的笔法写成小说,在报上连载。

 

image.png 

林觉民

 

《建言报》由于经费困难,人手缺乏,外埠新闻的稿源,除来自各方通信中反映的消息外,系靠摘抄外省报纸,他们利用当时省外报纸都是由上海轮船运抵马尾港后,再用驳船转运福州,其间有一二天耽搁的情况,事先在报纸版面上留下一定位置,派人到马尾港候船,上海轮船一到,就抢先登船取得省外报纸,然后立即坐小汽船赶回福州,把可用的消息改编好即行付印,有时遇到重要新闻,还写了专论文章来配合。

 

该报创办初期,因与立宪派合作。对外曾标榜“以发挥宪政精神,指陈地方利病”为宗旨,但该报始终为同盟会所掌握,极力提倡革命,引起社会上的重视。郑祖荫评价:该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极为一般社会人士所爱读”,“于是都人士之关心时事者,莫不以斯报之评论的依归”,刘通认为:人们“视革命党人为天神,皆以为满清政府即将复灭,黄金时代即将实现”。立宪派人士由于不能利用报纸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产生不满,要求与桥南公益社进行谈判,桥南社派林斯琛与黄光弼为代表与之谈判,虚与委蛇,不表示态度,因此谈判没有结果。

 

辛亥革命福建光复后,同盟会的人认为革命成功了,革命党人现在责任是恢复社会秩序,不必再作反清宣传,一般新闻报道可由社会上其他报纸去做,便把报社业务交给后期聘请入社的副刊编辑李慕牺接办,把报社财产统送给他,改名为《共和报》出版,从此与同盟会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