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光饼——承载着老福清记忆的美食,让海内外游子重温家乡味道
发布时间:May 5, 2023 | 作者:福清市文化馆
福清位于东南沿海之滨,2430平方公里版图上,139万福清人民就地取材,烹制着令玉融儿女魂牵梦绕的美食。如果说美景是一个城市的外表,美食就一定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每一道美味,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跟着【美味福清】一起,了解和传承家乡美食,留住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四季更迭 瞬息万变
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
福清人民总是步履不停
秩序井然的奔走在生活的浪潮中
最后,用一份朴素的“福清味道”
弥补人间琐事
人间有味是清欢
食物蒸腾的水汽
氤氲出一份对美食的眷恋
每一道菜 都是家的温度
每一碗“福清味道” 都是香甜的记忆
跟着小编
遇见“福清味道”
再一次的怦然心动
福清光饼
提到福清小吃首先便会想到光饼,有福清人的地方就有光饼。《福州府志》载:明嘉靖 42 年,戚继光入闽剿倭,遭连日阴雨,不能举灶,便命烤制一种简单小饼,以麻绳串挂,作为行军干粮。福清人加以食盐辅味,入碱助消化,又拍上芝麻使之通润肠胃,去燥火改良。改良后的饼大受兵士喜爱,为戚家军歼剿倭寇立下大功。后人感念戚公,把这种小饼称为“光饼”。
福清人对光饼情有独钟,爱不释口,四百余年来,光饼不但成了福清人的美食,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光饼文化。央视十套《味道》曾专题介绍,光饼已烙印进了福清人的生活:清明以光饼祭祖。满四月的婴儿亦有挂饼吃饼的习俗,意为吃完后便可添加辅食了。
光饼情结
许多人迷恋福清悠久的历史、旖旎的风光、动人的传说,而对于福清“四宝”(光饼、鱼丸、蛎饼、扁肉)之一的光饼,更是情有独钟。福清光饼,以其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许多人魂牵梦挂。
“光饼,光饼,福清光饼……”打着福清人深深烙印的福清光饼,揣在“福清哥”的行囊中走南闯北。在海外的华侨和在国外打工的福清人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光饼香,光饼好,光饼就是我们的‘麦当劳’”。光饼,这福清人雅俗咸宜的极普通的小小面食,总让众多身在异乡的“福清哥”勾起浓浓的思乡爱乡情结。在福清,人们常将一句赞美光饼的话语挂在嘴边:“光饼可以从一岁吃到一百岁。”
在福清,光饼又叫福清光饼、福清饼、饼。但人们似乎更愿意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把没有芝麻的叫征东饼、软烧饼。而在距福清60公里的福州,却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在浙江的宁波、台州、温州所辖各县(市、区),以及福州市区、闽清等县,光饼的来历和福清又有所不同。在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一带,光饼又叫继光饼、肚脐饼、咸光饼等等,北方还有人叫爱国饼。
光饼的制作工艺
正宗的福清光饼选面揉面自然自有一套讲究,从不更改祖传的面水比例。相较于饼胚的制作,贴饼烤饼的过程才是福清光饼最具特色的地方。当地师傅烤光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待到缸底只剩余烬,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稍有迟缓,那光着的手臂就要烤出泡来。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他们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短短十分钟内,只听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音乐伴奏,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大功告成。接下来只待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只只金黄,个个香脆的光饼就出炉了。
制饼是福清人的天赋,也是福清美味演变的艺术,走南闯北的福清人尝遍了各地的美食,却唯独忘不掉这一口光饼的香酥,不论去到哪里,总要捎带些光饼,“来,快尝尝这是我们福清特产。”这是福清独有的焦香酥脆。
光饼
光饼的多种吃法
福清人吃光饼,花样百出。“肉搁饼”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往在街边,常常可见许多小挑担,挑担的一头是切开的光饼,另一头是热气腾腾的配料:用五香粉、八角香、味精、盐巴等加工成的五花肉或三层肉,蒜头酱,辣椒,炸豆腐等做成的配料。切开的光饼,夹上各种配料后,吃起来滋味无穷。
如果将蛎饼夹在光饼里做成“蛎饼夹”,风味很独特。既有光饼的香酥,也有蛎饼的美味,民间形容“光饼夹蛎饼,咬掉嘴舌仔”。也有人喜欢用光饼夹小鱼干、虾米、猪油渣、白糖、花生等等,夹什么全凭个人喜好,正所谓“光饼夹(鱼可)—— 一人一好(hào)”。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光饼虽质粗价贱,却寄托着福清人对先贤的崇敬情怀。作为福清传统小吃之首,光饼以它深厚的历史内涵,以及老少咸宜、贫富不弃的认同度成为福清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 上一篇: 【资讯】闽都记忆 | 闽越国的兴败往事
- 下一篇: 【资讯】42场活动不停!“闽江之心”连续沸腾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