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闽都记忆 | 竹林书院

发布时间:Apr 21, 2023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书院肇于中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其流芳肆布,至今称颂。

 

竹林书院,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传说为唐末五代邓天祥将军创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避“伪学”之乱于此,受其弟子黄榦之托,讲学于竹屿。当地一邓姓学生,将家塾扩建为“竹林草堂”,请老师黄榦为其书匾,该匾尚存。《闽县乡土志》载:“竹屿村有东野竹林书院,宋时建。朱子避伪学禁,讲学于此。”民国《闽侯县志》亦载:“朱子作竹林精舍成,遗榦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此后不少名士讲学于此,如宋代陈孔硕,元代邓定,明代翁正春、叶向高等人。

 

image.png 

 

明万历年间,竹林书院一度更名为“犹画书院”。《闽县乡土志》载:“东野犹画书院,明万历间建。翁正春、叶向高互主讲席,各有楹联,今尚存。其曰犹画者,以书院坐落之区,如一幅画图焉。”时乡绅邓原岳在书院旧址上改建“竹林精舍”,并居住于精舍左侧的“竹林草堂”,建“且静坐斋”读书其中,并邀谢肇淛、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渤等名士在此结社吟咏,有“每酒过从,必尽欢乃罢”、“精访遥结翠微词”、“与君吟卧却忘返”之句,故邓原岳等七人被后世称为“竹林后七贤”。竹林精舍后又扩建为“东野竹林书院”,沿用至今。

 

image.png 

 

清代,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并依省城书院之制,置讲堂、院舍、书屋、客厅、膳堂、花园和山长室等。书院专课生童,每年择福州十邑优秀生童就学其中。经费主要来源于府县划拨和官绅资助。每年春秋,福州府学教授及闽县县学教谕均按例率生员前往致祭。

  书院附设“名师祠”,祀朱熹、陈孔硕、叶向高、翁正春四人。清代,又将“竹林草堂”改为“七贤祠”,祀谢肇淛、曹学佺等七位名贤。又建“乡贤邓公祠”,专祀邓原岳。另有“笃行斋”,祀历代邓氏为官清廉有政绩的子孙。名师祠中有规定:凡为官不正,做过危害百姓事的人,不论官位多高,均不得入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竹林书院被解放军某部作为修理军械所,后又被改作营房、工厂宿舍等。2002年,竹林书院重建,保持了明清古建筑风格,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有“竹林书院”四字的香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