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闽都文化 | 闽派诗歌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Mar 13, 2023 | 作者:学习强国


从古至今

闽派诗歌始终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闽派诗歌的前世今生。

 

image.png 

 

 

闽派诗歌的深厚历史渊源

 

    福建和北京、四川一道,曾被当作中国当代诗歌的“金三角”之一角。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灿烂星河中,尤其是宋代以降,不少闽籍诗人在诗坛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北宋闽籍词人杨亿作为西昆派领袖,不仅在诗歌写作上成绩斐然,其编选的《西昆酬唱集》在当时也影响巨大。

 

image.png 

杨亿974—1020年)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西昆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来源:资料图片)

 

 ·杨亿

直夜二首·其一

月魄生宵晕,风乌送晚凉。
飞蝇随镂管,浮蚁溢清觞。
负郭春耕废,钧天晓梦长。

玉签声未断,落宿斗宫墙。

 

 

   宋闽籍词人柳永文采风流,是宋代慢词的重要开拓者,开一代婉约词风,在当时就被誉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其代表性诗作已然成为中国诗歌史的不朽经典。

 

image.png 

 

柳永(约984—1053年)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来源:资料图片)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代的闽籍诗人李纲、张元干的词可以说是辛派词的前驱,而刘克庄、陈人杰则堪称辛派豪放词的“接棒者”,他们的诗歌继承、发展了辛派词对于爱国主题的豪壮表现。

    与诗歌创作相呼应,宋代闽人诗歌批评也十分活跃,刊行了大量诗话类的诗歌批评著作。其中以严羽《沧浪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刘克庄《后村诗话》最具代表性。

尤其是严羽《沧浪诗话》提出“兴趣”“妙悟”等重要诗学概念,并对之作了理论辨析,既在当时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更影响到后世的诗歌写作和诗歌批评。

 

image.png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到了明代,以林鸿为领袖的闽中诗派(后又称晋安诗派)崛起,其中的代表性诗人林鸿、陈亮、高棅、王恭、王偁、郑定、王褒、唐泰、周玄、黄玄等人并称为“闽中十才子”。

他们的诗歌写作追慕盛唐诗风,在明代诗坛产生巨大影响。当时刊行的《闽中十子集》《福建集》《闽中正声》《晋安风雅》等闽人诗歌作品集,正反映了闽地诗歌创作的繁盛状况。

 

image.png 

 

image.png 

 

 

    “同光体诗”是晚清民初诗坛的一支重要力量,同光体,是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其中以诗人陈衍、陈宝琛、沈瑜庆、何振岱等人为代表的“闽派”又最为引人瞩目。他们的诗歌写作主张向宋代的诗歌学习,显示出一种鲜明的流派特征。

 

 

 ·陈宝琛

感春四首·其一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

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幡迟。

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中国古典诗歌中灿烂的闽人智慧和突出的闽派力量,为当下闽派诗歌艺术发展和写作实践提供了一个纵向的精神参照系和多方面的启示。

 

 

现代汉诗百年历程中的

闽派诗歌

 

    纵观现代汉诗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在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闽籍诗人的身影都从未缺席。从“10后”蔡其矫先生,到舒婷、汤养宗、吕德安,再到当下活跃的“90后”“00后”诗歌作者,不同代际的福建诗人为探索现代汉诗的艺术发展贡献了丰富多元的实践经验和诗歌文本,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福建场域”。

 

image.png 

冰心1900—1999年)

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来源:福建日报)

 

 

    在早期新诗写作现场,冰心的《繁星》《春水》呈现一种清新隽永的艺术面貌,不仅赢得一大批读者的青睐,更为早期新诗的美学合法性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image.png 

《春水》(来源:福建日报)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诗坛,闽籍女诗人林徽因可谓光彩夺人,成为新月诗派中的一个“女神级”的存在。

    在抗战期间活跃诗坛的七月派诗人群中,闽籍诗人彭燕郊、鲁藜在诗歌写作方面的表现也颇为突出;到了成长于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郑敏、杜运燮两位闽籍诗人充分展现了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实践。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闽籍诗人蔡其矫开始显示其在当代汉语诗坛的独特存在,他的创作后来被评论界命名为“蔡其矫现象”。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运动中,闽籍女诗人舒婷以其温婉细腻而又不乏张力的抒情艺术奠定了其作为朦胧诗代表性诗人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的“第三代诗歌”浪潮中,闽籍诗人吕德安走出福建,加盟他们诗群,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汤养宗、黄灿然、叶玉琳、黄莱笙、昌政、谢宜兴、道辉、安琪、刘伟雄、三米深、林秀美等一批闽籍诗人活跃在汉语诗歌写作现场。

 

 

新时代闽派诗歌再出发

 

    近年来,闽派诗歌创作者们主动响应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新任务,以诗歌文类特有的敏锐性积极回应重大主题,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

闽籍诗人汤养宗诗集《去人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这是继舒婷诗集《双桅船》在1983年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二等奖之后,闽籍诗人再获殊荣。

 

image.png 

汤养宗诗集《去人间》(来源:资料图片)

 

   此外,还有李迎春的长诗《落雪的和声—古田,1929》、谢宜兴的诗集《宁德诗篇》、吴谨程的长诗《风起江涌》等,均以现代诗歌的艺术方式表现重大主题,充分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相得益彰,也彰显了闽派诗歌最新的艺术发展。

    近年来,福建特别重视闽派诗歌的艺术发展,从诗集出版、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诗歌活动、诗歌评论等多个方面扶持闽派诗歌写作。

 

image.png 

“诗歌海岸 中国霞浦”(来源:宁德广播人民电视台)

 

    在诗集出版方面,福建作协主持编选的闽派诗歌系列作品选集包括《闽派诗歌百年百人作品选》《闽派诗歌·诗歌卷》《闽派诗歌·散文诗卷》《闽派诗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闽派诗歌的创作和批评的总体状况。

    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方面,《福建文学》近年专门辟出“闽派诗歌”栏目,推出闽派诗歌优秀作品,展示闽派诗歌最新成果。

    在诗歌活动方面,福建省文联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近年主办多场闽派诗歌作品研讨会和“闽派诗歌朗诵会”,不断扩大闽派诗歌的影响力。

 

image.png 

 

面对今天这个伟大壮丽的新时代

闽派诗歌大有可为

它将以一种独特的话语力量

为现代汉诗艺术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