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世界最大!星罗棋布!福州古厝神韵在这全景呈现!
发布时间:Sep 29, 2022 | 作者:福州日报
三山鼎峙,两塔耸立
一水横流,榕荫满城
“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中
星罗棋布着各具个性
又有闽都文化共同特性的福州古厝
这是“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中引人注目的一件艺术创作——大型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作品正面为“三山两塔一条江”和灿烂瑰丽的福州古厝,背面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福州古厝〉序》,长14米、高约2.7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软木画屏风。
全景呈现古厝神韵 数万刀刻熔铸匠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艺,是群众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软木画更是福州人独创的雕画结合的“奇画”。非遗和福州古厝两大文化遗产“跨界结合”,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
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
是陈君锟的一次“求解”
跟随目光神游于软木画的精微世界:远处,山影淡淡,“第一楼”镇海楼重楼飞檐,坐镇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近处,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烟台山和“千年榕树王”的青青树影隔江相望;画面中景位置,万木葱茏之间,塔寺林立,古厝列布;开元寺的铁钟,远远地敲响,三坊七巷连绵的黛瓦和高昂的马鞍墙下,藏着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林则徐纪念馆、昭忠祠、戚公祠等庄严轩昂,向我们诉说民族英雄救亡图存的悲壮往事……在福州软木画“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艺术呈现下,福州城山城相依、山水环抱、古厝林立,透着幽幽古韵。
大型软木画屏风《闽都古韵》。陈暖/摄
在这幅作品中
陈君锟团队不仅巧妙地融合
中国画的留白写意与软木画的繁复立体
达到恰好的平衡
还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让作品呈现辽远宏阔、
庄重典雅又栩栩如生的韵味
软木画融合千景百态
却只有一种颜色——木头的本色
保留软木本身的质感和美感
成就软木画沉静素雅的艺术神韵
陈君琨表示,软木画选材严格,以进口栓皮栎树的栓皮层为原料,木料的质地、肌理、颜色等都影响软木画的效果呈现,2吨原木料常常仅能选出约50公斤用料。选料上,他通过土黄、白、黑等木料本身色差,展现明暗透视关系和立体感;艺术呈现上,抓住建筑最有特色的神韵,如镇海楼的重檐歇山顶、三坊七巷的马鞍墙、乌塔和白塔的“官帽式”塔顶等,让人一望即知。
软木画擅于刻画古建筑
但要将福州山水、众多古厝、林木
尽融一卷
并做到疏密有致、繁简得当、
虚实相生,却非易事
“表现山水是传统中国画的专长,软木画将其布局章法、意象造型等加以巧妙借鉴转化,采取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将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等视角结合,摆脱视角和空间限制,解决了‘山形地势互相遮挡、无法窥得全貌’的问题。”陈君锟说,师法国画,既忠实还原山水城郭等格局,又能在古厝细节处渲染入微。
观众在欣赏《闽都古韵》时
视角转换间
往往有步移景异的奇异感受
仿佛行走在立体的“清明上河图”中
这幅迄今为止最大长卷屏风的创作
历时6个多月
1月初审定初稿后,很快迎来春节
陈君锟和14名工作室的老师傅
连续4个月“两班倒”赶制软木画
几乎把家安在位于晋安区新店镇的
西园软木画非遗基地
陈君锟在创作中。邹家骅/摄
正月初一,城里爆竹声声,软木画基地又迎来日夜交替的一天。灯光下,头发花白的老艺人各自踞住一方案台,如老僧入定,以极致的耐心对待刀下或薄如蝉翼或细若琴弦的软木。刻刀在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平凡的软木化作栩栩如生的叶片、瓦片、栏杆、小桥等,乏了就站起来走动几圈,饿了就吃块点心,直到天亮时另一班艺人来接手。
“这样日夜轮替的加班,很久没有过了,老师傅都六七十岁了,就怕他们身体吃不消。”陈君锟说。凌乱的工作台上,油盐酱醋的空瓶,是那段忘我工作日子的印记。
软木画屏风的另一面
是900多字的《〈福州古厝〉序》
一笔一画均由软木雕刻而成
“很多字体笔画是分离的
我们先雕刻出数千的小零件
最后统一在漆板上定位、组装、调整
包括字体、段落的排布、间距等。”
陈君锟说
大漆的黑被誉为“最正的黑”,在灯光的映照下,淡金的软木“小楷”凸显于独特的大漆肌理上,字体稳健舒朗、雍容自如,仿佛一个个字“站”了起来。大漆和软木画之间的这场“对话”,为其注入全新的艺术生命。
为了避免软木画屏风在搬运中受损,“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思路贯穿作品创作全程——团队在工作室完成树木、亭台、古厝等部件,运到展馆内,先在漆板上定位,再将半成品的组件在漆板上组合、调整,最终一点点展现全貌。
软木画是微缩艺术
其艺术魅力正来源于
“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精致
而这些都由艺人一刀刀地雕镂、
一寸寸的光阴熔铸而成
180多个日夜
作品所用到的覆瓦、
各种形态的叶片不计其数
更没人说得清,是经历了几万次刀刻
才有了这枯木的“浴火重生”
汇聚文史专家智慧 彰显闽都文化魅力
如何在画面中
浓缩福州古厝和闽都特色?
这离不开艺人的匠心雕琢
更离不开对闽都文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闽都古韵》是艺术家、
文史专家等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初稿设计阶段
陈君锟同市工信局工艺处负责同志、
文史专家多次磋商
前后进行了七八次专家论证
以及两次较大修改
榕树是福州的市树。相传宋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街头“绿荫满城,行者自不张盖”。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植榕树,体现榕城风貌和历史名城特点。他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带头植树。如今,四季常青的榕树已融入福州城市肌理,市区现存1600多株古树名木中,近半是榕树。
选择哪棵榕树作为代表,曾引发专家讨论。南门兜古榕,地处福州中轴线,是福州人心中的“地标榕”,归来游子远远望见城门的大榕树,就有“到家了”的亲切感。森林公园的“榕树王”则有近900年历史,树高20多米,冠幅约1300平方米,可纳千人于树下。最终,“榕树王”因历经风雨,见证福州的植榕护榕传统和古城变迁,历史底蕴深厚,生动呈现榕树“独木成林”的特性胜出。
《闽都古韵》中的镇海楼。邹家骅/摄
此外,初稿仅展现闽江北岸的古城格局,专家认为,曾汇聚十七国领事馆和代办处的福州烟台山,见证了清末五口通商的历史,也应在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将南台岛纳入古城,也体现福州古厝的历史延续性。听取专家建议后,陈君琨选择第一个落地烟台山的美国领事馆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代表。
经过两处修改
千年榕树王和烟台山
隔着一条闽江,南北相望
闽都文化长河也在此完成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