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福闻话·工艺文化|看福建古代“黑科技”如何惊艳世界!
发布时间:Aug 25, 2022 | 作者:东南网
提起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
你能想到什么?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
其他是不是想不起来了?
其实
古代不仅有四大发明
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数百年前,人们没有电子导航
是如何漂洋过海抵达目的地的?
古人借助什么进行天文观测?
古画中隐藏了哪些重要发明?
……
今天让我们聊聊
福建古代那些有用的“黑科技”
一起近距离感受古人的智慧
- 01 -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宋元时期
福建尤其是泉州所造的海船不仅数量多
而且技术进步
被专称为“泉舶”而为中外商客所乐用
意大利游历家马可·波罗曾声称
海舶之往来于波斯湾与中国海间者
华船为最大,多泉州所造
而让“福船”创造出绝世的辉煌历史的
第一“功臣”
当数“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据介绍
福建沿海历史上所造的木帆船
主要形制为尖底造型,小方头阔尾营
有多个水密隔舱、鱼鳞搭接和多重船板
且规模大结构坚固,容量多善于装载
稳性好抗风力强,吃水深适于远洋
远洋“福船”的主要构建方法为船壳法
即先定龙骨,然后建水密隔舱
船板鱼鳞搭接两边的船板
然后多重船板跟上
安装辅助肋骨及框架,最后贴钉船面板
“福船”剖面图中,船体下部即是隔舱
对于整艘木帆船来讲
水密隔舱的数量不固定
它与船的大小和船的用途有关
一般情况下
船只越大
隔舱就越多
千百年前,我们智慧的祖先
便依靠着这种技术,带着丰富船货
并搭载着“异域友人”
扬帆起航,探索世界
传递着来自我们泱泱大国的问候
- 02 -
罗盘
对于血液里流淌着
海洋因子的福建先民而言
除了“福船”外,还有一项发明至关重要
它就是罗盘
罗盘不仅是风水勘探的必备工具
更是出海远洋的助航利器
它是北宋时的航海‘导航仪’
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欣欣向荣
在泉州南安市康美镇康美村的苏氏家族
留传着一项传承300余年的民间技艺
——古法手工制作罗盘技艺
航海罗盘
组合罗盘
小小罗盘,究竟是如何制作的?
让我们一起了解下
据苏氏罗盘第七代技艺传承人苏少隆介绍
苏家制作罗盘使用的木材是
杨梅木、龙眼木
然后根据不同规格
将木锯成罗盘毛坯
根据所需的罗盘
将坯料表面刨平、车圆挖孔
盘面上印有许多同心的圆圈
一个圈就叫一层
各层划分为不同的等份
有的层格子多,有的层格子少
根据需要画格
罗盘的各种内容分别
印刻在内盘的不同盘圈(层)上
这是罗盘的主要构成部分
需要手绘手写
写好的盘面需要上油,而且得多次上油
最后经过反复打磨,使罗盘光洁清晰
安装磁针是整个罗盘制作过程中
最关键的工序
将磁化的钢针安装在罗盘的天池中
这过程需要非常精细的手工操作
装毕完磁针,封盖玻璃片
最后装盘
据苏少隆介绍
当时从刺桐港出发的船只普遍配备了罗盘
这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 03 -
通天神器水运仪象台
你知道
通天神器水运仪象台
是什么吗?
它就像是时间的记录仪和空间的导航仪
自带“硬科技”和“元宇宙”属性
水运仪象台浑仪动画模拟图
1020年12月10日
苏颂出生于厦门同安芦山堂的一个书香世家
22岁进士及第
与他同登进士及第的
还有王安石
一生从政近60载,是一代贤臣良相
比起他的政绩
苏颂在科技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
他创造七项“世界第一”
被称为中国版的达·芬奇
年近70的苏颂研制出通天神器水运仪象台
这一伟大发明
领先西方约600年
如今在厦门同安苏颂公园内
就有国内首台按1:1比例仿制的水运仪象台
这座高约12米,宽约7米的天文仪器
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为一体
置于水运仪象台上层观测用的浑仪转动装置
是现代天文台跟踪机械——转仪钟的雏形
水运仪象台顶部设有九块活动屋板
观测时可以自由拆开
水运仪象台活动屋板
是现代天文台自动启闭圆顶的祖先
水运仪象台的天衡系统
使枢轮不停歇地实现自动等速运转
这与现代钟表锚状擒纵机构作用基本相同
也因此被誉为现代钟表的先驱
为了更精确地观星
苏颂又设计了假天仪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架记载明确的假天仪
被称为近代天象仪的鼻祖
假天仪复原图
通过假天仪
苏颂还留下了14幅星图
苏颂星图绘星1464颗
比300年后西欧星图记录的星数还要多442颗
是那个时代星图绘制的新成就
苏颂将制作缘由、经过、仪器构造
和使用说明写进了一本书
——《新仪象法要》
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
《新仪象法要》中的机械图纸
他主持编撰出21卷《本草图经》
是世界第一部雕刻版药物图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
引用其中内容多达74处
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
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
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
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
从水运仪象台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力学知识
的应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04 -
珠算
2013年12月4日
珠算被正式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
北宋发明的串档算珠
是现代算盘的雏形
《清明上河图》中
“赵太丞家”中药铺柜台上
就放着一把算盘
但让珠算算法真正便捷实用
并发扬光大的人却是
这位长乐人
——“珠算鼻祖”柯尚迁
柯尚迁(1500年-1583年)
是明代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家
他撰写的《数学通轨》
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最适用的珠算书
书中出现“算盘实法数图”和“初定算盘图式”
都是前所未见的
《数学通轨》对于
当时中国数学的振兴
珠算技术的普及
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
在柯尚迁家乡长乐——
东湖数字小镇内
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
尚迁大街
正被人们越来越熟知
在这里
当代“珠算”——
“云计算”和“大数据”
正在快速崛起
……
纵观历史长河
这些让人顶礼膜拜的
古代“黑科技”
正蕴藏着无数福建先人的智慧
他们善于创造与发明的背后
是无数严谨的研究和千百遍的试炼
虽然隔着时光的距离
这些古代的“智慧结晶”
值得这片土地上的人感到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