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榕博臻品 |纺织文明的物证记忆-纺轮

发布时间:Aug 19, 2022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image.png

陶纺轮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不少,上图就是福州市博物馆馆藏的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距今约有5890-7450年的历史,证明当时纺织业已经普遍存在。现在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展览展出的精品之一——纺轮。

 

 

纺轮的概况

 

纺轮,古代的纺织工具,一般为圆形或凸圆形,中间有孔,厚约2厘米,直径一般4-6厘米。纺轮也被称为纺专、缚盘、纺砣等,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纺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期的纺轮以陶器的碎片磨圆钻孔制成,在昙石山文化中仍可见到这种原始形态的纺轮。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烧制的纺轮开始出现。

 

image.png

早期纺轮

 

 

纺轮的运作过程

 

纺轮由塼盘和塼杆(塼,zhuān,古同“砖”)组成,上面的圆孔是用来插转杆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塼自身的重力就会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而塼盘旋转时所产生的力则会使拉细的纤维拈成麻花状。随着纺塼的不断旋转,纤维牵细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塼盘垂直的方向(即塼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塼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纱线缠绕在塼杆上即完成了整个“纺纱”过程。

 

image.png

纺织过程

 

 

 

纺轮的材质

 

制作纺轮的材料很多,石、玉、陶、木、骨皆可,闽江下游流域出土的史前纺轮均为陶质。在昙石山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纺轮。早期如壳丘头文化的纺轮往往尺寸较大,到昙石山文化时小尺寸的纺轮数量占了多数,最小的一件直径约3厘米,厚不足1厘米。纺轮的尺寸可反映纺线技术的进步情况,尺寸较小,质量较轻的纺轮是为适应使用较细的纤维纺线而制作。

 

image.png 

石纺轮

 

 

image.png 

玉纺轮

 

 

纺轮的形状与纹饰

形状多样也是这些纺轮的一大特点,从横截面看有长方形、梯形、菱形、六边形、覆钵形等等。此外,大多数纺轮表面都有繁简不一的纹饰,施加部位或单面,或边沿,或通体。昙石山文化的纺轮纹饰有戳点、刻划等制作手法,到了黄瓜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彩绘。这些纹饰不仅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中还包含了“天圆地方”观念的最初表达。有学者认为,古人用于祭祀天地的玉璧,其前身就是纺轮。

 

image.png 

戳点

 

image.png 

刻划

 

image.png 

彩绘

 

 

纺轮虽小,但方寸间承载的文化因素却丝毫不逊其他高大上的器物。纺轮的出土表明我们先民们的衣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纺织物取代兽皮树皮用来保暖遮羞,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