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苍霞合春商号与杨氏宅院

发布时间:Jul 12, 2022 | 作者:福州晚报


中平路作为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民国特色风情街,现已成为福州的“网红街”。从清末到民国,中平路一带,饭店、酒楼、钱庄、报馆、旅社等应有尽有。每到夜晚,华灯初上,人来人往,堪称“十里洋场”。中平路又被称为“杨半街”,因为杨氏合春商号在这条街上拥有近半的产业,如浣花庄、新紫銮歌舞厅、庆菁钱庄、大东饭店等。

 


中平路又称“杨半街”image.png

浣花庄。林钻

 

百年前,浣花庄在福州是一家名声很大的顶级菜馆,位于中平路143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这里是福州第一商业局的办公地点。浣花庄沿街是西式立面,外墙以青砖为主,红砖点缀其间,美观大气。内为中式三进两层合院,楼内通道两边有带雕花栏杆的木梯。第三进楼梯口有一个手掌造型的扶手木雕,奇特精致。二楼是围合型的雕花栏杆,栏杆底部以及屋檐装饰着一整条云纹木雕构件,走马楼有玉色的葫芦雕刻。从精雕细刻的精美木质构件中,依稀可窥见浣花庄当年的豪华气派。

 

image.png 

浣花庄楼梯扶手。林钻

 

厅堂很宽很高,古色古香,能摆得下多桌酒宴。沿着楼梯往楼上望去,当年菜馆伙计们端着香飘四溢的佳肴,出入于包厢、穿梭在走廊上那热火朝天的画面感仿佛顿时呈现。厅堂墙上还留着多处毛主席语录和当时的标语。

 

image.png 

浣花庄内景。林钻

 

院子背后原有月亮形的池塘、球场、大花园等,曲径回廊,犹如西湖宾馆的建筑群。浣花庄经营西洋菜和福州菜,闽菜“大神”卓玉水曾当过浣花庄的主厨,招牌菜“太极芋泥”“雪山潭虾”“书包鱼宝”等,名闻榕城。旧时的福州人都以在浣花庄办酒席为荣,有“浣花庄,办酒庄”之说。庆菁钱庄建筑外形与浣花庄相似,在同一条街上。

 

image.png 

大东饭店。林钻

 

大东饭店位于中平路145号,后为福州第二汽车运输公司。饭店建于民国初年,三层建筑,楼道两边是客房。楼道的中部,有个绿漆的360度精致旋转木楼梯。楼梯以柱子为中轴,从一层楼一直旋转通到三层楼,栏杆呈算盘珠状。

 

image.png 

大东饭店旋转楼梯。林钻

 

据说,这个旋转楼梯用了很大一棵树,目前市区除了仓山林浦有一个古董旋转楼梯,就只有这个了。旋转楼梯很牢固,仍可使用。大东饭店原来主要经营菜馆、旅社、美月舞厅等,菜馆以福州菜、闽南菜、日式菜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饭店关闭。

 

image.png 

新紫銮歌舞厅。林钻

 

新紫銮歌舞厅位于中平路61号,在中平旅社的隔壁,是一栋三层青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每层都开有五个券顶形的百页窗。沿街门面开得非常小,但走进去别有洞天。里面是三进院落,厅堂两边厢房木扇窗格雕刻着精美花卉图案,二楼有木雕栏杆,三进二楼朝弄堂一面,栏杆做成美人靠造型。在老福州的记忆中,百年前,一到晚上,新紫銮里灯火通明,歌声飘出,有伬唱、闽剧,也有西洋歌舞。黄包车穿梭往来,能到新紫銮消费的,不是公子哥就是富豪巨商。他们一个个戴着高帽,雪白的衬衫袖子翻出来,装扮得十分体面。各路时鲜蔬果、瓜子蜜饯流水般摆上来,客人点歌唱曲,总要尽兴到深夜十一二点。新紫銮是当时福州头牌的风月场所,难怪有人说这就是旧时福州的“十里洋场”。

 


合春杨氏家祠与祖屋image.png

杨氏宗祠。林钻

 

合春弄6号杨氏家祠,建于民国初年,是合春杨氏家族第三代杨文畴在事业的顶峰时投资兴建的。古厝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周以封火墙,占地500平方米。大门上方有“杨氏家祠”四个金色大字,大门两侧石刻对联:“日月争光际遇三朝征亮节,星辰在手文章一代溯先芬。”两边门上有“入孝”“出悌”石刻。解放后杨氏家祠曾作为前峰小学校舍,后成为民居。

 

image.png 

杨氏祖宅。林钻

 

杨氏祖屋位于合春巷10号,坐北朝南,中式宅院,三进五开间,占地面积约990平方米,建筑格局保留完整。宅院由创办合春商号的杨氏兄弟杨启文、杨启善建于道光年间。古厝以春秋战国时期刀币为形(航拍可见),夯土白灰二层。外墙为厚实“马鞍墙”,防火挡风、隔音阻燥、纳静藏温,将福州炎热多雨的“闷”巧妙化解成冬暖夏凉。宅院屋顶斜面皆成凹曲线,两端为燕尾脊配以浮雕,形制精美,工艺精湛。墙檐伏有色彩鲜艳的蓝底夏荷秋菊等灰塑,以蕃莲缠枝为线脚衔接青瓦白墙,低调又大气。从高处俯视,整体结构鳞次栉比,犹如波浪起伏。

 

image.png 

杨氏祖宅。林钻

 

全院深约55米,一二三进由窄渐宽,最宽处约22米,设置前后门及3个大天井、5个小天井,另设3个逃生边门。院内一进设前厅,作为接待和公共活动场所,二进设后厅用于供祀祖先。两个主厅宽5.13米,深7.5米,高7.85米,气场开阔。每进两侧均有小厢房对称排列,美观实用。全院共有45间大小房间,各进次间、梢间用作居室,按长幼、尊卑分配使用。院内一层铺设青石板,各个石櫍、窗棂有多处寓意福禄吉祥之浮雕,至今清晰可见。一进设大水缸接雨水以备防火,二进古井至今清冽涓净,三进后门直通三捷河小码头。宅院为整体木质结构,一进与二进厅堂前设有遮阳卷轴,二进与三进二层设有美人靠,全院斗拱、垂花、雀替及各类梁柱都保存完好、精美细致。院内廊檐通透,地下排水顺畅,春好赏雨夏好纳凉,秋见圆月冬晒暖阳。

 

image.png 

合春商号。林钻

 

宅院前通巷道后连码头,地理位置优越,建成后既承担了杨氏部分家眷的居住功能,又承担了商号进出码头货物流通及仓储功能。现修复后成为上下杭第一家民宿——杭舍。

 


从晋江到苍霞的杨家奋斗史

image.png 

杨廷玑夫妇。杨林 供图

 

合春商行的杨文畴,能置下如此多的产业,与杨氏先祖有关。清道光年间,晋江后洋的杨氏两兄弟杨启文、杨启善,先祖关西人,自从始祖元一公,由河南的固始县迁居晋江。两兄弟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两兄弟由伯母抚养成人,十几岁到福州苍霞晋江本家人的利发老板处打工,靠勤俭诚信得到许多客户的信赖,后自立门户,创办合春商号,成为福州巨商。

 

杨启文生11子,杨启善生7子,其中较出名的有杨世玉(杨廷玑,1851-1911,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光绪帝时任浙江府道等职,官至三品)、杨世楷(杨瑶堂,合春老板,商人,1912年去世),最著名的是第三代杨文畴。

 

中平路原名田垱,成街在清中期。由于台江码头的扩展和商贸的繁荣,这里人口发展迅猛,吸引了许多商家大贾。杨氏兄弟是运营山东船大户(山东船即大型木船),率先在台江洋野水浦(现中平路)盖起了六七座大厝。同时,带动闽南杨氏族人纷纷到洲边土地庙及附近落户,所以杨氏家族产业大多集中在中平路。

 

杨氏兄弟生活简朴,但热心公益事业,修桥铺路、恤嫠育婴、舍药施棺、掩骼埋胔等不一而足。他们也重视教育,广置祠堂,设立义塾,造就人才。清同治九年(1870),闽省旱灾严重,饥民遍野,杨启善将家里的米谷送给灾民,并从他处采购了大量米谷平价出售,无数灾民得以成活。光绪三年(1877)五月,闽省重遭水灾,合春商号积极捐银捐米,同年山西各地闹旱灾,杨家又捐银助赈。杨家善举广为流传,光绪皇帝赐给“乐善好施”的匾额,以昭激励。

 

除了经营商行,杨家后人也踊跃参加科举考试。清末,杨廷玑回原籍晋江考秀才。当时,报名需要一个廪生担保,晋江的廪生们探知杨家是巨富,索取保费甚高,为防止一人独饱,还联合宣称无论何人担保,保费不降,所得归全体贡生均分,称为“吃羊肉”。杨廷玑一气之下,索性不考,以钱捐个监生,又报效朝廷万金巨款,钦赐举人一体会试。不过,杨廷玑还是有学问,光绪二十四年(1898)会试,中了进士,返乡祭祖,大肆铺张,以扫那些要“吃羊肉”的廪生之脸。光绪二十一年(1895),杨廷玑参加礼部郎中黄谋列领衔的福建151名官员举子的“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表现出爱国图强、抗战到底的决心。光绪八年(1882),杨启善行将不起之时,叫长子杨廷玑捐银币五万元用于防卫抵御法军保乡之需。光绪十年(1884)杨启善在福州去世。

 

合春弄南接利发巷、北通后洋里,仅800米长。这里有个池塘,塘前空地叫合春埕,原为杨氏家族经营的山货如茶叶、笋干、纸张、杂货等加工和囤积场地。20世纪20年代后期,台江6个码头建成后合春埕才被取代,现已填为平地。

 

杨家住宅产业多集中在合春弄(巷)。随着杨家事业的发展,大批依附于杨家产业的乡人也在此发家兴业,闽南语一度在此地盛行。杨氏家族最早的生意是开杉行和船行,从经营木帆船运输开始,发展到经营轮船,到杨瑶堂时,已有商船10多艘;到杨文畴时,购置日本“锦州丸”(500吨)轮船,经营上海至宁波的航线运输业务。杨氏家族产业新紫銮歌舞厅、庆菁典业(资本28000元)、崇豫钱庄(与谢传贻合股,资本10万元)、合泰菁宝行、合春洋行(日商牌照)、合春茶行等,主要经营航运、木材、钱庄、贸易、酒楼、茶叶等。

 

杨家经营的茶叶多与海外交易。因重信用、货真价实,海外侨胞或外国商人都乐于和杨家交易,因此杨氏名茶远驰外洋,仅茶号就有合春茶行、振春茶行、恒春茶行等。到杨家第三代杨文畴时,杨氏家业发展到了顶峰。杨文畴在中平路开了大东饭店、浣花庄、新紫銮歌舞厅和庆菁钱庄等。

 


利发巷九奶奶府image.png

杨氏九奶奶府。林钻

 

利发巷在星安河南岸,利发杨氏本是合春杨氏的近亲,于清朝中期在福州起家,宅院形成了利发巷。杨氏兄弟发达后,购买了整条利发巷的产业。利发巷89-93号是杨文畴九姨太公馆,这就是福州老房子中大名鼎鼎的九奶奶府。

 

古厝建于清末民初,坐南朝北,二进院落。一进是中西合璧建筑,格局保留完整;主座是传统中式厅堂,分前后敞厅,面阔五间,次间、梢间的除中式建筑风格外,其装饰为民国风格。

 

建筑有二层,设有上二层楼梯。外立面墙体为民国初西洋式风格的砖墙和门窗。外立面墙体和前天井两侧披榭,主座木构架,装饰风格等具有不同年代特征,是研究福州地区传统古建筑的载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由于宅院地理位置好,九姨太常邀请名流商客聚集于此,讨论经商之道。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曾在他的日记中提到“晚上在田墩杨文畴氏家吃饭,系万国联青会之例会,属于饭后做一次讲演者,畅读至十一点始返寓”。

 


合春弄杨家祖业变迁

image.png 

庆菁钱庄。林钻

 

抗战时期,杨文畴移居日本,杨家开始衰落,寓居在土地庙附近的闽南人多外迁或返乡。杨氏家族许多人分散到美国、日本、菲律宾和香港、台湾等地,特别是台湾,杨家产业早先就发展到那里,至今桃园市还有杨瑶堂名下的地产,杨氏家族的许多后代都到台湾生活。1954年,杨文畴在日本被推举为东京福建同乡会会长。

 

合春弄杨家祖业几经辗转,被其他商人购买。合春弄内有十几幢院宅,较大的有2号大院,为两进式院落,被郭氏购得,郭氏曾经营酒库酿酒,20世纪70年代2号院宅被烧,剩下外墙,后重建,现郭氏后人居住。9号院宅与10号院宅是联通式两进的大院宅。9号内还有石库式仓库,10号宅内的前庭院左侧建有红砖厚墙仓库,仓内有地下小室。这些仓库均为杨氏族人所建,用于经商。10号院宅被福州义序商人黄氏购买,解放前黄氏在海上遇难后,院宅被黄氏偏房于解放初典卖数家,有的房屋被房产改造,剩下4间为黄氏后人所有。

 

合春弄其他院落不大,1号、11号等为一进独院。杨家衰落后这些宅院有的成为烟馆青楼,有的成为平民租住屋,解放后多成为房产改造房。

 

杨氏家族产业在福州的发展从清道光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历时百年,合春商号堪称“百年老字号”。目前杨氏家族许多老宅都作为历史风貌建筑得到保护修复。其中,浣花庄、大东饭店于2017年列入福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庆菁钱庄于2019年列入福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