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助力示范区创建
发布时间:Jul 24, 2018 | 作者:
福州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市重视整合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发挥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造福市民群众。
(一)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按照“名人、故居、新文化”的思路,大力推进三坊七巷、船政文化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加快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和改造。三坊七巷在保护开发中,已建立了一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24处展示点。其中200多座明清古建筑,包括林则徐、严复、冰心等近现代名人故居,现已逐步辟为纪念馆、展览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5A级景区、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的三坊七巷,已成为百姓乐享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2016年共接待游客1090万,是全省唯一突破千万游客的文化休闲景区。仓山区在烟台山历史文化建筑群、林森公馆等处添加公益文化服务功能,开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市民开放,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这些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办法,既解决文化设施短板问题,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也提升了文物和古建筑的人气和影响力。市文化、教育部门与各县(市)区联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确定82所学校为非遗传承示范校,非遗项目有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28项。通过开设非遗知识讲座、举办非遗展览、邀请有代表性非遗从业人员进课堂现场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教育,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优势,推进海洋文化建设。我市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将示范区建设与海洋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依托郑和遗存、马尾船政、昙石山遗址,挖掘和提升郑和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三大海洋文化品牌。2016年完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的建设,已对外开放,并正在积极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三)搭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平台。福州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榕台文化渊源深厚。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利用榕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的特点,构筑了“海峡两岸合唱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两马同春闹元宵”等对台文化交流平台。“海峡两岸合唱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被国台办评为“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今年春节元宵期间举办的第10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展示了上百项省市级非遗项目,参加演出活动的演员1000余名,观众达到10多万人,其中还有不少台胞参与。福州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马尾福建船政的后裔遍布台湾,去年省市举办了一系列纪念船政150周年活动,让两岸同胞共同弘扬船政文化精神。
(四)探索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为了解决公共文化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福州加强了资源整合。在体制内,整合各部门的文化资源,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如文化部门与工青妇等部门团体联手,统筹利用资源。市总工会将工人文化宫的部分场馆辟为公益文化服务设施,供市民开展广场舞、健身、游泳、球赛等活动。团市委与妇联也将原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对外开放,提供免费服务项目。在体制外,基层文化单位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如闽侯县推行“场所换服务”,鼓励具有组织结构和活动开展能力的文化机构、协会等,通过签订场所换服务协议,入驻文化馆或文化站,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提高了服务场所的使用效益,形成互惠合作、群众受益的新格局。
- 上一篇: 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获立法保护
- 下一篇: 福州市图书馆西侧展厅展板采购项目邀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