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福州中山堂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May 20, 2022 | 作者:闽都文化研究会


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09.jpg

福州中山纪念堂

 

 

北宋龙图阁学士创建贡院

 

福州湖东路北侧,深藏在高楼大厦间的中山路,全长400 米左右,路尽头孙中山先生手持拐杖、身着风衣的铜立像背后是一座灰白砖石外墙的两层建筑——福州中山纪念堂,其前身为福州贡院。据考究,这一带唐代时建有马球场,相传面积相当于现在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现只留有一块残碑。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柯述创建福州贡院。今中山路人行道边立有一座“福州贡院”雕刻墙。贡院是科举时代士子考试的场所,我国现存四大知名古贡院:江南贡院(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北京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河北定州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9),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阆中贡院)始建于道光十二年(1822),但它们都不及福州贡院悠久古老。

 

柯述是宋龙图阁学士。北宋“龙图阁学士”虽属荣誉称号,但至少与此相关:一是受封之人乃某一领域学识渊博之人,二是此人曾受皇室青睐。如包拯、苏轼、范仲淹、刘昉等人均领过龙图阁职衔。柯述(1017-1111),字仲常,闽南泉州人。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曾任湖南转运使、广东经略安抚使等职,后以左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福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出仕50 载,绵延五朝。

 

柯述一生懿行、操守、官箴极佳,被苏东坡、郑侠等人赞为“古循吏”。柯述在担任漳州施赈副使时,处理赈务公平合理,饥民颂德。传说有一对喜鹊长期栖息在柯述办公的官署厅堂檐下,当柯述调任要离开漳州时,这对喜鹊依依不舍、一路相伴,久久不愿离去,“漳人异焉”。苏东坡遂为其写《异鹊并叙》长诗,以褒扬之。宋神宗十分器重他,赞其族“真瑞鹊堂”,于是,柯氏一族遂以“瑞鹊堂”及“瑞鹊传芳”为号,衍传至今。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福州水患,灾情严重,朝廷派柯述权知福州兼福建提刑。平治水患后,柯述利用自己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着手创办福州贡院,从此改写了福建科举的历史。《八闽通志》卷之六十七称:“(柯述)元祐、元符中两知福州,旧无贡院……述择州治东南公廨及废地为院,构地百二十区,士林称便。福州之有贡院自述始。去后,人怀其德,祀之学宫。”

 

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20.png

唐代马球场现只留有一块残碑

 

泉州、漳州、福州三地皆将柯述奉于学宫或祠内,“士类德之,配祀于学宫”。泉州文庙旁特立祠纪念;福州先贤堂,先祀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后追加陈祥道、刘康夫、郑侠、柯述和常衮,合称“十先生”。

 

南宋这里曾经是垂拱殿。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南宋国都临安(杭州),恭帝赵㬎及太后被俘虏,恭帝兄赵昰当年五月一日在这里登基,称端宗皇帝,改年号“景炎”。不到半年,元兵向福州进攻,闽府尹王gang中开城门投降,端宗皇帝赵昰跑到林浦行宫,从海路逃往广东。

 

明洪武十七年(1384),布政使薛大昉将之改建于城南谯楼(俗称鼓楼)之东。明成化七年(1471),布政使朱英又回迁改建至冶山东北方(现此地)。明正德十一年(1516),巡按御使胡文静嫌文场前面太过逼近小巷,遂“令有司购民居八十区辟之,东西各八丈,南倍之,更为正门南出”。正德十四年(1519),又重建了诸堂、寝、廨舍、楼台等建筑。

 

明万历五年(1577)春,贡院毁于火。翌年重建,中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抡才堂、主考官房。中为洗心亭,东西为五经考官房。外东为监临公所,西为提调监试公署。东有“对读”“受卷”“弥封”“内供给”四所,西有“眷录”“巡绰”二所;至公堂前东西文场(试场),中明远楼,西隅瞭望楼。大门前有“天开文运”坊,两旁各“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坊。东为三司公署,西为外供给所,中有登灜桥。又有坊曰“天衢”“云路”“龙门”,达于通衢大道。据史料载,用能工巧匠日达数千百人,“计诸什费,帑金七千缗有奇”。

 

清康熙十九年(1680) 重修, 三十八年(1699)、四十四年(1705)、五十六年(1717)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御赐“旁求俊义”匾额和御书楹联,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立光。”乾隆十八年(1753)增建堂舍、增高墙垣、筑夹道、疏通沟渠。改“龙门”坊于二门内,移“天开文运”坊于旧龙门地,改署“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坊。旧“为国求贤”坊,改为“云路”坊。道光六年(1826)重修,东西民房益广号舍千余间,撤旧砖百而新之,增拓高广,公署堂所悉加增拓。

 

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24.png

中山路上“福州贡院”雕刻墙

 

清道光七年(1827),因贡院木构部分渐趋腐烂而重建,称为“至公堂”,主楼五开间,两翼各三开间,它是中国官方公用建筑,建造技术却是西方的。主楼的罗马式浮拱、透空的两层会堂,都属于西式建筑。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和石材,使用了洋灰等西方技术。屋顶仍是中式的,每条屋脊上各有7 只脊兽,这表明了福州此类建筑中当时它的等级是最高的。国人最早以西式技术建造的官方建筑,说是1913 年建成的成都辛亥秋保路纪念碑。按照这个标准,福州贡院“至公堂”道光七年(1827)修建,年代更早。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秀才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往往是热闹之处。福建有很多历史名人在此贡院中举,如民族英雄林则徐、楹联大师梁章钜、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还有李光地、赵新、曾宗彦等。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更是1893 年全省乡试第一名的举人,也就是当年的“解元”。

 

福州贡院也是闽台关系、两岸科举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清康熙帝平定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台湾府,受福建省当局的统一安排,台湾士子秀才中举必须来福州“至公堂”贡院参加乡试。康熙二十六年(1687),凤山县(今高雄)的举子苏莪第一个在福州贡院举行的乡试中考中举人,成为开台举人。据统计,从1687 年至1894 年的207 年间,台湾考生在福建乡试中考取举人的有305 人,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开台第一进士”的郑用锡。

 

清乾隆版《福州府志》序言有称:“闽中选举,前代无闻。登进士科,则自唐始,至宋称极盛矣。”福州贡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底蕴深厚,福建参加科举并中举的人数空前增多,在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26.png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28.png

 

 

福州中山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结束长达1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兴办新学、提倡立宪。为准备立宪,宣统元年(1909)九月初一各省除新疆外统一成立具有地方议会形式的谘议局。福建谘议局设址原贡院“衡鉴堂”和“至公堂”。福建光复后,该局成为过渡时期的议会。

 

民国元年(1912)4 月1 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促成南北统一,辞去临时大总统,到各省游历。他应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电邀莅闽,4 月19 日傍晚乘坐“泰顺”轮到马尾船政局,20日到仓山桥南公益社、南门左侧明伦堂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福州各界代表的欢迎会,同时慰问黄花岗死难烈士遗属,然后前往贡院埕、福建省谘议局。

 

福建各界在至公堂举行欢迎大会,孙中山先生在会上演说,“现在我们虽已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并表示黄花岗20 多位闽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当天,孙中山先生与福建省都督府军政官员、省市各界欢迎群众在至公堂前合影。民国二十一年(1932)为纪念孙中山莅临,福建省府将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作为 guo min dang 福州党部所在地,并将南面的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

 

1950 年中山堂为“中苏友协”办公所在地,抗美援朝时期为“和平大会”办公所在地。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因舅公家在中山路8 号,笔者常去暂住几天。70 年代前,附近的丽文坊口一道门栏,有士兵站岗守卫,里面是福州军区后勤大院,据说于1956 年入驻,中山堂是军人办公厅。1971 年后,部队搬走,中山堂成为省商业局(厅)的办公场地。90 年代,商业局(厅)建新大楼,中山堂成为商业厅囤放物资的一个仓库,1997 年已是奄奄一息的危房了。

 

1998 年的一天,曾是民革福州中山职专学校成员的父亲苏孝桢告诉我,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复民革福建省委会负责修复和管理福州中山堂,先后拨款300 万元。2000 年前后笔者看见陆续有工人进进出出。据说中山堂2001 年落架大修。修复过程中发现保存下来的灰色旧墙砖砖面上刻有“道光七年”字样,证实至公堂已有170多年历史。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中山堂终于恢复了原貌。

 

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31.png

福州中山堂石碑


微信图片_20220520092333.png

 

福建全省民革党员捐资浇铸了两尊孙中山先生铜像,分别安放在中山堂内外供人瞻仰。礼堂内的孙中山半身铜像高1.34 米、宽0.76 米,代表铜像制作时间是孙中山134 周年诞辰、逝世76周年;堂外正门前竖立一尊孙中山先生手持拄杖远视的全身塑像,座顶部阶梯状,座高2.1 米,铜像高2 米,寓意20 世纪伟人站在21 世纪台阶上展望未来。

 

2002 年省政府批准福州中山堂由民革福建省委会管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了“福州中山纪念堂”7个大字。2002 年6 月21 日,福州中山堂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和“孙中山与福建民主革命展览”,何鲁丽开馆剪彩。

 

在展厅里,有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博爱”墨宝,老同盟会员王兆培捐赠的祖传的藏宝,1928年塑造的孙中山铜像。这尊铜像是根据一位意大利工匠于1926 年打制的孙中山小铜像进行倒模的,同样由南京晨光机械厂制作,当时全国仅此一尊。还有同盟会福建分会总干事林斯琛当年用过的木笔筒等。

 

2004 年3 月,孙中山嫡长孙、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孙治平和基金会主席陈守仁,率团拜谒福州中山纪念堂。孙治平出生于祖父孙中山访问福州的1912 年,他92 岁有幸到祖父曾经演讲过的福州中山堂,觉得特别高兴和欣慰,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就在当年,孙治平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2008 年,全国孙中山和宋庆龄纪念地馆际交流首次在福州中山堂举行,台湾孙中山纪念馆也派人前来参加。2011 年10 月10 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民革福建省委会等5 家单位在中山堂震天的锣鼓声中联合举行福建省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邮票首发式暨集邮展览。福州中山堂以一次次的交流与活动的方式,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推进扩展海峡两岸和平交往,并以其生动的史迹,默默地向人们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来源:闽都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