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云上见福 | 传唱四方 祈福安康——闽剧

发布时间:Apr 20, 2022 | 作者:福州市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20418162738.jpg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闽剧的渊源沿革

 

微信图片_20220418162747.jpg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万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

清末,福清人何璧受福州“儒林戏”创始人曹学佺的影响,把“儒林班”引进福清,且吸收昆腔、京戏等外来声腔,形成用福州话演唱的地方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被称为“地下坪”、“牵草索”。

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抗日战争期间,福州沦陷,郑奕凑、余红惠、陈招惠等福州及周边艺人流落福清。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戏班之间展开竞争,不惜重金从福州聘来许多名角,福州各闽剧班、团也经常来福清巡回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提高福清闽剧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那时,比较著名的有港头、西门、小桥、梧屿、亚渠等10多个剧团。

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创作、改编出一批优秀的剧目。1951年,在政府召集下,成立了福清和平闽剧团,为公有制组织,后定名为福清闽剧团。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清民间职业剧团逐渐发展和壮大,《门槛刀痕》《魂断燕山》《灞陵伤别》《龙凤金耳扒》等长演不衰,福清民间剧团最多时达100个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剧进入了新的时期,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

 

 

闽剧的角色分行

 

微信图片_20220418162751.jpg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

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旦角表演主要借助水袖和身段,有些服装无水袖,则借助手帕、扇子和辫子来加强动作性。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其指法有兰花手和佛指手两种,素有“一指化十指,十指化百指”之说。演员出场时,手放的部位注意反映人物心情。背手时左手向右靠,使用右手时向左靠,以求身段之优美。身段注意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体现美感,如转身的“背风”要求柔、稳。步法变化甚多,要求做到“一步化十步,十步化百步”和“一动化百动”。面部表情讲究精、气、神,通过外部的形色,体现人物内心世界。

丑角表演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炼印》里,冒充巡按的杨传为须生跨丑行扮演,演员注意刻画他的正直、善良、风趣的性格。表演最后换印时转愁为喜的一段,吸收了福州民间“跳财神舞”、“大刀花舞”和“金花宝”的舞蹈动作融化“玩弄金印”等身段表演,同时又把民间的“双龙抢珠”舞蹈改变为“抢掷金印”,使气氛热烈

 

来源:福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