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资讯】榕城故事 | 关于鼓山的这些故事,你可能还不知道!

发布时间:Nov 5, 2021 | 作者:


说起鼓山,哪个福州人不知道?可喝水岩为何无水?涌泉寺前“石鼓名山”牌坊有什么典故?涌泉寺的山门为什么只有门框没有门扇呢?这些恐怕连老福州人都不一定知道吧。关于鼓山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揭秘~

 

石鼓名山 四个字出自于谁?

涌泉寺山门前,有个醒目的牌坊,上书“石鼓名山”四个大字。这是鲁迅先生的笔迹。但鲁迅先生生前并未来过福州,那么,这四个字从何而来呢?

 

image.png 

 

说起这四个字,还有一段历史。魏键编撰的《大鼓山·涌泉寺》一书记载,1972年底,被誉为“福州通”的王铁藩和著名旅游文学作家延青等学者、专家,开始整修涌泉寺,为了使涌泉寺的建筑组群更富整体感,决定新建一座牌坊。

1973年施工完成后又有了新问题:牌坊的横额请谁写呢?建设方最后决定请美工检索《鲁迅手稿》,临摹放大“石鼓名山”这几个字,略加修饰后刻碑嵌上,鲁迅的手笔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是响当当的,无可争议,就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涌泉寺为何没有山门?

涌泉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后屡毁屡建。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真宗时为“涌泉禅院”,到1407年时又改称“涌泉寺”,一直至今。

 

image.png 

 

涌泉寺位于海拔455米的鼓山腰上,前靠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正是因为这种奇特的地形,从山上往里看看不到寺庙,从寺庙里也看不到山,所以才有了“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的建筑格局。

鼓山涌泉寺一共有三座山门,其中一座“无尽石门”只有门框,没有门扇。这是为什么呢?

站在涌泉寺的头山门前,不得不赞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么有特点的山门,应该是绝无仅有了。

现在的涌泉寺,保留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宏伟辉煌,法像庄严。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不过,史上康熙没来过鼓山,怎么就给涌泉寺亲笔御颁匾额了呢?

作为历经千年的寺院,涌泉寺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藏经阁、积香厨的故事很是脍炙人口。藏经阁中宝贝多,其中珍藏着两万多块的经文雕版,见证着作为宋时涌泉寺就作为重要经文出版机构的历史;积香厨内,至今还有4口大锅,最大的那口一次可以煮500斤米,供上千人食用。

 

喝水岩的“喝”字怎么念?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

很多游客到了喝水岩,以为可以喝上甘甜的泉水,但实际上喝水岩下的深涧长年干涸无水。

  关于喝水岩的这个名字,坊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1000多年前神晏法师在此坐禅,因水声太吵,便挥动禅杖,大喝一声,涧水改道东流。这个传说记载在《福州府志》中。

 

image.png 

 

  因此喝水岩的“喝”这个字不读喝(hē),而读(hè),意为大声叫喊。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灵源洞的上方是一个马鞍形山岩,喝水岩涧侧岩壁光洁,地质学称其为断层面,这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断层通过,断裂带倾角近于直立,流水便沿断裂面溜走,所以涧中无水,并非神晏法师叱喝的神力所为。

 

摩崖石刻中竟然还有产品广告?

  鼓山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遍布其间的鼓山摩崖石刻群被誉为“中国最完整的书法石刻艺术宝库”。宋朝起,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挥毫泼墨,留下600余段摩崖石刻。

 

image.png 

 

  有趣的是,鼓山摩崖石刻,并非每处都内涵深远。沿着鼓山登山道,走上三四百米,就能看到一块特殊的石刻,相比其他石刻“文绉绉”的风格,它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小儿疳积散”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小儿疳积散”,这里还有数个其他药品的广告,如“换骨露”和“国药之光”等。巧合的是,广告附近就是著名的“国货救国”石刻。

 

image.png 

 

  这些药品广告出现在同一时期,又和“国货救国”摩崖石刻相近,是否有何联系?

  据鼓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块区域的摩崖石刻很有时代特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福州人民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抵制日货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各地抵制日货、英货,揭发奸商私运日货。后来,不少爱国华侨回国,振兴国货,这些石刻就很好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鼓山摩崖石刻既彰显了千年鼓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更是承载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意蕴,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录,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着极为重要参考价值。闲暇时,不妨来到鼓山,跟随古人的笔迹,感受登高望远的心情,品味鼓山摩崖石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找寻鼓山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来源:鼓岭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