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闽都风土 | 福州网红石厝教堂
发布时间:Oct 27, 2021 | 作者:仓山旅游
石厝教堂,原名圣约翰堂(St.John's Church)。在福州方言里,“厝”是房屋的意思;“石厝教堂”也就是用石头砌成的教堂。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复兴风格建筑,青石砌成,坚固美观。教堂的南面,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取景角度。
每年12月底,石厝教堂尖卷门前的这棵百年银杏变成金黄之时,就是它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打卡,刷屏朋友圈。
另一侧靠近路边的是西山墙,墙上开了三个哥特式尖卷窗,山墙顶曾经是一个小型八角形钟塔,如今尖尖的塔顶已不知去向。
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山上各方外国势力盘踞,各大教会也纷纷派传教士来仓山传教布道、修建教堂。石厝教堂便是在那个时期,由英国侨民集资修建起来的。
当时为了这座教堂,英国人特地聘请了香港土木工程师T.G.Walkers设计,由本地建筑队施工,最终于1861年正式落成。它是福州最早创办,也是最具特色的基督教堂。
从老照片可以看到,这座教堂修建之初,四周还颇为空旷。门前的银杏树还没有种下,屋前就是一片墓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了街市。
西北面是鹤龄英华中学,西南面是传教士住宅,东南面是天主教女修道院。当时的万国俱乐部——乐群楼,以及英、美等国驻榕领事馆都在附近。 每到礼拜日,来自各国的基督教徒便聚集在这里举行宗教活动,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这座算不上高大宏伟的典型英国乡村小教堂,因此有了“国际教堂”之称。
教堂里曾经有一口铜钟,声音洪亮。敲响之后,钟声可以覆盖大半个烟台山。
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福州各外国领事馆相继关闭。烟台山上的外国人走掉了一大半,石厝教堂也慢慢冷清了下来。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曾两次沦陷。在福建教区王德熙等人的护卫下,这座教堂才得以完整保存。
20世纪50年代后,教堂先是交给福建省军区使用,后由福州高级中学改为校办工厂。“文革”期间,教堂遭受破坏,一度荒废。直至1992年,教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才开始被保护了起来。
石厝教堂上一次大修,是在2012年。屋顶和地板进行了重修,残缺的钟楼也尽力补上了一半。西山墙上原本用木板封死的窗户,换成了透明玻璃。
虽没有原版五彩贴花玻璃的原汁原味,但光从窗户照进教堂内的瞬间,还是让人心生震撼。
也是在2012年,石厝教堂门口的银杏树“火”了。银杏是北方树种,在福州市区并不多见。这棵活了将近150年的银杏,是唯一一棵被定为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的,在福州类似大小的银杏树不超过三棵。
一直到现在,每当年底银杏叶变黄的时候,都依然有无数市民、游客从四面八方特地赶来,只为从栏杆缝隙里拍上一张照片。
2019年底,石厝教堂进行了再一次修缮。水泥围墙和铁皮门被拆除,改成了通透的围栏设计。更接近石厝教堂原始的模样,也更方便大家欣赏。 破损的玻璃窗换新了,土路铺成了石板路,门口的自行车咖啡大叔,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
教堂、银杏、咖啡,原本毫无关联的三个词语,组成了烟台山最独特的风景之一。
石厝教堂不对外开放,很多人遗憾不能近距离观赏。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保护,才成就了冬日里银杏飘落,满地金黄,如画般的美景。
冬去春来,夏退秋至,烟台山上的银杏叶黄了又绿,只有老教堂岿然不动,静静等着下一个四季轮回。
- 上一篇: 【资讯】闽剧声声入童心 梨园处处有传承
- 下一篇: 【资讯】两岸连线,联合祭孔